鄒衍
鄒衍之術,迂大而宏辨。
——司馬遷
簡介
鄒衍(公元前324~前250年),漢族,戰國末期齊國人,中國陰陽家學派創始者與代表人物。曾周游魏、燕、趙等國,受到諸侯們的“尊禮”優待,后歸齊國稷下講學。主要學說是“五德終始說”和“大九州說”,因其又是稷下學宮著名學者,因他“盡言天事”,當時人們稱他“談天衍”,又稱鄒子。他活動的時代后于孟子,與公孫龍、魯仲連是同時代人。主要著作有《鄒子》49篇和《鄒子終始》56篇。
人物小記
有一次,鄒衍路過趙國,平原君讓鄒衍與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之說,卻遭到了拒絕。
鄒衍認為:所謂辯論,就是要區別不同類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的概念,不相混淆;抒發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觀點,讓別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如此,辯論的勝者能堅持自己的立場,不勝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這樣的辯論是可以進行的。如果用繁文縟節來作為憑據,用巧言飾辭來互相詆毀,用華麗辭藻來偷換概念,吸引別人使之不得要領,就會妨礙治學的根本道理。那種糾纏不休,咄咄逼人,總要別人認輸才肯住口的做法,不僅有害君子風度,而且還會讓人在現實生活中產生迷茫和困惑,有百害而無一利。總之,辯論就是要明辨是非,說得對方理解才行,像公孫龍這種辯論,一點益處都沒有。眾人都同意鄒衍的觀點,公孫龍因此處于下風。
主要思想
鄒衍開創戰國時期陰陽家學派,其主要思想是“五德始終說”和“大九州說”。他把春秋戰國時期流行的五行說附會到社會的變動和王朝的興替上,提出“五德始終”的歷史觀。他認為整個物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構成的,事物的發展變化是通過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來實現的。人類社會歷史的改朝換代與自然界一樣,也是一種客觀必然。自開天辟地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每一朝代都主一德,每一德都有盛有衰。盛時,它對應的那個朝代就興旺發達;衰時,這個朝代就要滅亡。人類社會的歷史變化遵循著五行相生相克的規律進行著循環。
在對宇宙的空間認識方面,鄒衍創立了“大九州”說。齊地瀕海,這啟發了他對宇宙空間廣闊性的聯想。鄒衍認為,儒家所稱的中國,只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中國稱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有九州,乃禹時所分九州,而中國之外如同赤縣神州的還有九個州,各有裨海環繞,每州內又各有九州,語言風俗皆不相通。這種對世界地理的推論性假說,在當時及后世有擴大人們地理視野的意義。
上一篇:邵雍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鄭觀應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