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贄
動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動人以行者,其應必速。
——李贄
簡介
李贄(公元1527~1602年),初姓林,名載贄,后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明代官員、思想家、禪師、文學家,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歷中為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晚年往來南北兩京等地,被誣,下獄,自刎死。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后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李贄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人物小記
傳說李贄主宰龍湖芝佛寺著述、講學的時候,仍舊能做到自給自足。像他這樣一個有大學問的人,卻能像普通民眾一樣開荒、種糧、種菜,而且還很勤快。李贄講學跟別的先生不一樣,在那個時代,別的先生只收男孩,而他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別人都要求孩子走路要輕,說話的時候要符合儒家經典的要求,但是李贄偏要他們蹦蹦跳跳翻跟頭,大聲讀書;別的私塾先生教書要在白天,然而李贄卻要求孩子在白天的時候幫大人耕田,晚上的時候來聽他講學。
有一天,李贄給孩子們出了一個謎語讓孩子們猜:“皇帝老子去偷牛,滿朝文武做小偷;公公拉著媳婦手,孩子打破老頭手。”
聽了李贄的謎語,孩子們思來想去,都沒有猜出來,于是詢問答案。
李贄笑著對孩子們說道:“你們不是猜不著,而是還沒有長這個膽子。一個人如果想要干大事,就要在生活中敢于打破陳舊規矩,敢想,敢說,還要敢干。”
說完這句話后,他解釋道“皇帝老子去偷牛”的意思是君不君;“滿朝文武做小偷”的意思是臣不臣;第三句的意思是父不父,第四句的意思是子不子。學生們聽完后,感到非常有趣,于是就到處傳播,氣得那些官老爺和封建衛道士連連罵李贄是“異端”。
主要思想
李贄在反對政治腐敗和宋明理學的過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張個性解放,思想自由。他認為一個人應該有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不應盲目地隨人俯仰,提倡人類平等。
李贄認為,按照萬物一體的原理,社會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貴賤的區別,反對封建禮教。李贄還對被封建統治者奉為金科玉律的儒家經典進行抨擊,認為儒家經典的六經,是經過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當做萬年不變的真理。他反對歧視婦女,人們的見識是由人們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并不是先天帶來的。反對理學空談,提倡功利主義。李贄揭露道學家的丑惡面目,指出他們都是偽君子,“名為山人,而心同商賈,口談道德,而志在穿窬”;他不同意道學家宣傳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說法,認為人類的任何舉動都有其謀利和計功的目的。
針對明王朝的腐敗政治,李贄提出了“至道無為、至治無聲、至教無言”的政治理想。他認為人類社會之所以常常發生動亂,是統治者對社會生活干涉的結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則是“因乎人者也”,順乎自然,順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順其性不拂其能”,對人類的社會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上一篇:李翱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楊泉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