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漢卿現存的雜劇作品中,《竇娥冤》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其他如《魯齋郎》、《蝴蝶夢》、《救風塵》、《望江亭》、《拜月亭》、《調風月》、《單刀會》等,也分別代表了關漢卿雜劇在不同方面的成就。
《竇娥冤》是關漢卿晚年的作品。其題材源于《漢書·于定國傳》和干寶《搜神記》中“東海孝婦”的故事。窮書生竇天章之女竇娥三歲喪母,七歲被父抵債賣給蔡婆婆做童養媳。成婚后丈夫夭亡,此后便過著寡居的枯寂生活。一次蔡婆婆出外討債,被賽盧醫騙至城外,企圖謀財害命,被無賴張驢兒父子所救。他們便借口賴在蔡家,企圖霸占竇娥婆媳,遭到竇娥的嚴辭拒絕。張驢兒設計要毒死蔡婆婆,反毒死了張父,于是便誣諂竇娥。昏官桃杌太守嚴刑逼供,竇娥為救蔡婆婆含冤招供,被判斬刑。臨刑前竇娥發下三樁誓愿:一要血濺白練;二要三伏天降雪;三要楚州亢旱三年。后來果然全都應驗。三年后竇天章做了肅政廉訪使,巡察楚州。竇娥托夢,終使父親為自己伸冤報了仇。在作者筆下,竇娥的形象血肉飽滿,十分鮮明。一方面寫出了他的善良、剛強、舍己為人的品格;一方面也真實地表現了她思想性格的發展過程。先是在封建倫理觀念和宿命論思想的束縛下,她安于那種槁木死灰般的生活,同時對官府的清明也抱有幻想。后來在嚴酷的現實生活的逼迫下,她的反抗性格才得以一步步發展。對張驢兒的拒婚,是她反抗性格的初步流露。臨刑前對天地鬼神、黑暗的現實所發出的血淚控訴和質問,就是她大膽反抗性格的生動體現。她所發出的三樁誓愿,更表明她的反抗性格已產生了強烈的復仇感,成為支配天地的強大力量。這種浪漫主義的情節,對黑暗的現實社會,是一種有力的抨擊。同時也表現了人民群眾要求伸冤報仇的強烈愿望。
《魯齋郎》和《蝴蝶夢》雖然借助于宋代包拯斷案的故事,反映的卻是元代的現實。這兩部作品深刻地揭露了權豪勢要的罪行,反映了元代社會的黑暗。《魯齋郎》寫惡霸魯齋郎強奪了銀匠李四的妻子后,又威逼六案孔目張珪獻妻贖罪,逼得張李兩家妻離子散。直到包公設計斬了魯齋郎,兩家才得以團圓。《蝴蝶夢》寫皇親葛彪騎馬踏死了王老爹,王老爹的三個兒子替父報仇,打死了葛彪。包公設計救出兄弟三人的故事。魯齋郎和葛彪都是特權階層的人物,他們因為有皇帝的庇護,目無法紀,恣意妄為。這兩個形象概括了元代特定歷史條件下剝削階級的一些特點。
《救風塵》和《望江亭》是關漢卿喜劇創作的雙璧。在主題、情節、人物等方面都比較接近。《救風塵》寫紈袴子弟周舍騙娶了宋引章,過門之后非打即罵,百般凌辱。宋的結義姊妹趙盼兒,憑著自己的機智,親見周舍,騙得一紙休書,救出了宋引章,並促成了她和安秀才的婚事。《望江亭》寫年青的寡婦譚記兒經清安觀白道姑的介紹,與去潭州上任的青年官員白士中結為夫婦。惡霸楊衙內也看中了譚記兒,陰謀奪取,就誣奏白士中貪花戀酒,曠廢職守,向皇帝請得勢劍金牌,來潭州取白士中的首級。譚記兒得到消息之后,在中秋之夜假扮漁婦,到望江亭上利用楊衙內好色貪杯的特性,機智地騙取了勢劍金牌,使得楊衙內最后不得不服罪。這兩部作品都揭露了剝削階級的卑劣、奸詐和愚蠢,歌頌了婦女的勇敢、智慧和斗爭精神。趙盼兒和譚記兒的形象也都寫得個性鮮明,光彩照人。
《拜月亭》和《調風月》是關漢卿兩部杰出的表現愛情題材的作品。《拜月亭》寫書生蔣士隆與王瑞蘭的愛情婚姻故事。后被施惠改編為南戲《拜月亭記》,故事梗概基本相同(見《拜月亭記》條),只是關漢卿原作的結局寫王瑞蘭父親重武輕文,將她許配給武狀元,而以義女許配給文狀元,在婚筵上互相認出,才使王瑞蘭和蔣士隆團圓。作品以細膩的心理描寫手法,刻畫了王瑞蘭的形象,表現了她對愛情的忠貞與反封建禮教、封建家長的叛逆性格。故事是在兵荒馬亂、秋雨連綿的背景下展開的,也表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調風月》的主人公是一個下層女奴燕燕。她奉命服侍小千戶,被小千戶誘騙,許下終身。而小千戶出外踏青卻愛上了貴族小姐鶯鶯。后來小千戶果然與鶯鶯小姐成婚,這使燕燕萬分憤慨。在小千戶結婚時,她當眾揭露了小千戶誘騙她的事實。最后由家長做主,讓小千戶娶她做了小夫人。燕燕不僅聰明,嬌憨,而且性情倔強,富于反抗精神。另一方面作品也通過小千戶這一形象,揭露了剝削階級的自私與虛偽。
《單刀會》是關漢卿一部著名的歷史劇。寫三國時魯肅為索還荊州,設計邀關羽過江赴宴。關羽憑著自己的大智大勇,單刀赴會,終于安然返回。作品不限于正史的記載,以昂揚的情調,塑造了關羽這個叱咤風云的英雄形象,表現出他那種堅貞不屈、英勇豪壯的性格和崇高的氣節。第四折關、魯爭論荊州的歸屬問題,是戲劇沖突的焦點,表面上是強調正統觀念,皇權繼承關系,而在異族統治下的元代,這種寫法的本身就是作者民族意識的流露。
上一篇:關漢卿
下一篇:關漢卿雜劇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