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戲劇《無名氏》鑒賞
《昊天塔》一作《孟良盜骨殖》,全名《昊天塔孟良盜骨》,作者不詳,一說元朱凱作。主要寫北宋時楊景六郎與孟良一起到遼昊天塔盜回父親遺骨的故事,頌揚楊業的民族精神、孟良的英勇無畏和楊五郎的嫉惡如仇。
楊令公因與北番韓延壽交戰,被圍在兩狼山虎口交牙峪,里無糧草,外無救軍,七子延嗣為搭救父親被潘仁美攢箭射死,楊業不能得脫,撞李陵碑而亡。番兵將他尸首焚燒了,把骨殖吊在幽州昊天寺塔尖上,每日輪一百個小軍,每人射他三箭,名日百箭會。楊業疼痛難忍,在陰司告過,放他魂靈出了枉死城,與七子延嗣魂靈一起來到六郎楊景把守的三關地面,要向正在入睡的六子托夢。老英雄生前“雕弓能劈千鈞重,單槍不怕三軍眾。也曾將蕃國攻,也曾將敵陣沖” ,任憑他八方四面干戈動,那一個敢和老英雄出馬爭鋒! 現在賊人卻使他“羊 (楊)投虎口 (虎口交牙峪) ” ,難以脫身。本待要漢主臺前把形容畫,“誰知道李陵碑底早是命途窮” 。他生前“一世雄” ,死后也不愿讓自己的骨殖被番兵蹂躪,因此托夢,讓六郎“也不須打鳳撈龍,別選元戌,只在軍中,火德天蓬(指孟良) ,自有神通,覓跡尋蹤,撒潑行兇” ,將他的骨殖“拔出虎狼叢”。他叮嚀兒子不要“和番家忘了戴天仇” ,莫使他“望鄉臺枉做下還家夢” 。要求兒子奏明圣上,為他訟冤,“也不望加官賜寵,只要個一體君臣有始終” ,迎他回無佞清風樓,休讓他“幽魂愁殺這座梵王宮” 。作者在第一折楊業托夢中,主要表現老英雄生不降番、死作漢鬼的民族氣節。
楊景夢醒之后,正與排軍岳勝談夢中之事,小軍送來佘太君書信,也說楊業七郎托夢于她,句句與楊景夢中一樣。楊景于是決心按父親夢中所托,親率孟良,同盜骨殖。楊景深知孟良性格“剛強” , “你使他去,他可不去,你不使他去, 他可要去” ,所以讓小軍把定轅門,“二十四個指揮使,但是來的,都放過來。則當住孟良一個,休著他過來. ”還要在孟良面前用幾句話“惱激”他,以使他和自己一起盜回父親骨殖。
孟良在界河邊巡邏回來,小軍擋住不放進門,孟良便打小軍。既進帳中,楊景和岳勝兩人“一個將眼角覷,一個將腳尖踏” ,兩次三番叫他“迥避” 。孟良想起往常楊景總喜歡和自己說話,今天見他來卻“低著頭無語嗟”,就是有什么機密事也應該讓他孟良知道呀!楊景見他感到傒幸,就對他說:“你猜著我便用你,你猜不著不用你,你且迥避” 。他猜大遼軍馬侵擾,他猜王樞密愚弄皇上,又猜佘太君有人相欺,又猜道: 如果是趙玄壇(道教所奉財神,又稱“趙公元帥” ,能驅雷役電) 來把虎須摸,他也敢擒拿。就是它藏入云、躲入地、千變萬化,他也要翻過乾坤,“喝一喝骨碌碌的海沸山崩,瞅一瞅赤力力的天摧地塌” 。楊景說他半日猜不著,讓他迥避。他走出門問小軍,如若不說就要給小軍一斧。小軍只好如實相告,孟良聽了說道: “眼見的哥哥召集眾將商量,取那父親骨殖去,是一件緊要的事,故瞞著我來。嗨,哥哥,我們二十四個指揮使,都是一般的兄弟,怎么偏心,只與他們商議,獨獨著我迥避,我再過去,白破了(說破)哥哥咱” 。見了楊景,他表示: “哥哥,別的都去不得,只有您兄弟去得” 。楊景見此,感動地說: “兄弟,你若肯去,就是我重生父母也” 。孟良這時反而說道: “您兄弟迥避” 。楊景不好意思地說: “只這一句兒,你就還將我來” 。又問孟良怎么去法。孟良回答說: 憑著他這燒天火把,不管經文佛法,“踹入僧房,拿住和尚,揪定架裟” ,“拖離禪榻” ,撲將腦袋,攛在階下,踩胸脯,砍鼻凹,不問菩薩那叱“金剛答話,我直著釋迦佛也整理不下” 。楊景問他“使什么兵器,用什么披掛”?他不用別的兵甲,拽扎衣服,施逞拳法,脊放葫蘆,腰掛斧刃,“但撞著無干罷,直殺的他似芟蒲刈葦,截瓠開瓜” 。他叮嚀岳勝準備好迎魂旛、安靈花。楊景擔心幽州昊天寺有五百眾上堂僧個個都會輪槍弄棒,三門關的鐵桶相似,何以能開?孟良言說憑著他,手搖門環, 腳踏門程, 掇過石礎柱, 拔下銅旛桿, 使出些“扶碑的手段,舉鼎的村沙(威風氣概)” ,“那愁他四天王緊向山門把” 。楊景擔憂父親骨殖何以能從昊天塔上下來?孟良請他放心: “火輪左手拿,管心右手掏,我搖一搖撼兩撼廝瑯瑯震動琉璃瓦,兀良我與你直推倒了這一座玲瓏舍利塔” 。
孟良背著火葫蘆和楊景來到昊天寺,小和尚不開門,孟良答應給小和尚布施一千枝蠟燭。小和尚開門后,孟良以砍頭相威脅,得知楊業骨殖匣子放在方丈里面,又和楊景核實骨殖無假,件數齊全,楊景背著骨殖,孟良放火燒了寺院,大喊大叫地“跳出這龍潭虎窟” 。他叫楊景“回頭定睛兒偷覷” ,人奔馬竄,火勢沖天,風趣地取笑說: “咱兩個可正是凌煙閣上的人物,知道是和尚在缽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這一場拼著不做,抵多少諸葛也那周瑜,暢好是焰騰騰博望燒屯計,不刺刺鏖兵赤壁圖,不枉了費盡我功夫” 。為了抵當追兵,孟良叫楊景莫要哭,前邊走,自己一人抵當追兵: “那怕有十面軍兵暗埋伏,且和他戰個九千合來決勝負。也不是我殺人心忒狠毒,管教他便人亡馬倒都做血糊突。若放了他一個兒抹的著回家路,哎,兀的不屈沉殺俺宣花也這柄蘸金斧” 。
此劇第四折表現楊五郎的英雄行為。楊景背著父親骨殖,一人一踦在五臺山僧寺過夜,面對父親遺骨,痛哭不已。酒醉而歸的楊五郎聽到哭聲,打趣地想到是“山中老樹怪” 、“潭底毒龍精”在“顯圣通靈” ,把他這道高人敬。楊業“噎噎哽哽” 的哭聲攪亂了他這無是無非的窗下僧,他認真地猜想起來:“莫不是著槍著箭的損殘兵”?他給楊景的印象是: “好一個莽和尚也” ; 他知楊景“心中有事” ,便猜道: “莫不是遠探你那爹娘的病”? “莫不是你犯下些違條罪不輕”? “莫不是打擔推車撞著賊兵”?他見楊景問而不答,便提醒楊景“俺這里人利害” ,罵了人不敢應,打了人無爭竟,劫了人沒罪名,殺了人不償命。楊景不信,他說“現如今火燒人肉噴鼻腥” 。楊景以和尚口頭嬋“為惜飛蛾紗罩燈”相戲問。楊五郎否認自己說過這種話,相反,他認為“世間萬物,不死不生” ,“若不殺生呵有什么輪迥證,這便是咱念阿彌超度的經” 。楊景說他不是自幼出家,他毫不隱瞞地承認自己“也曾殺的番軍怕”,“直到中年才落發為僧” 。楊景見他如此爽快,便說自己是大宋國人; 他聽了立即打聽使金刀的楊令公。兩人互相廝認,方知原是兄弟。
正在這時,番將韓延壽領兵追來,楊五郎出門相見: 對韓說: “兀那將軍,果然有個楊六郎兒,被我先拿住了,綁縛在這寺里。俺出家的人,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休把這許多槍刀,嚇殺了俺師父。您去了兵器,下了馬,我拿楊六郎與你請功受賞,好不自在哩” 。韓延壽依著他的話,去脫甲下馬,他又領韓延壽進入三門內,將門關上,哄騙他說“怕走了楊六兒”,韓延壽不知是計,還說“關的是,關的是”。楊五郎這時那無明火早已按捺不住,“怒轟轟惡向膽邊生” ,關門打狗,口口聲聲只要韓延壽“償還那令公爹爹的命” ,“掿雙拳打不停,颼颼的雨點傾,直打的應心疼” ,非是他出家人不修行,沒慈悲性,“見仇人分外明” ,若不打死韓延壽這“潑殘生” ,殺父的冤仇“幾時平” ! 這個“殺人和尚滅門僧” ,就這樣結果了韓延壽的性命。兄弟二人將韓延壽梟下首級,剜出心肝,在父親骨殖前祭獻,并要在五臺山做七晝夜好事,超度父親和兄弟亡靈升天。
寇菜公這時也奉皇帝之命并八大王令旨,直至瓦橋關迎取已故護國大將軍楊繼業并楊延嗣的骨殖,歸葬祖塋,路遇殺退賊兵的孟良,一起來到五臺山,宣命表彰楊業功高,孟良英勇,楊景忠孝。雖因五郎出家而未提,但劇中五郎給人的印象卻深刻難忘。他早年是殺敵英雄,中年雖出家但不為“戒殺生”所束縛,利用和尚身份機智地把韓延壽誘入三門之內殺之,為其父報了仇,為大宋除了害。
此劇雖著重表現了楊業、孟良、五郎三個人物的英雄行為和民族精神,但卻以六郎其人和骨殖其物巧妙地把所有人物事件貫穿起來,所以全劇仍然是一個渾然整體。劇作表現這三個主要人物時所用手法也是各有千秋; 通過魂靈托夢表現楊業生前的不屈精神和死作漢鬼的氣節; 通過要求盜取骨殖和盜骨過程表現孟良的“剛強”和英勇; 通過計殺韓延壽和酒醉認弟表現五郎雖出家而不信佛家教條的叛逆精神和嫉惡如仇的性格。此劇第一折、第二、三折和第四折表現主角不同,唱詞也不是一人獨唱到底,做到唱詞設置為表現不同人物服務。
上一篇:元戲劇《王仲文·救孝子賢母不認尸》鑒賞
下一篇:元戲劇《無名氏·孟德耀舉案齊眉》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