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長統
人事為本,天道為末。
——仲長統
簡介
仲長統(公元179~220年),字公理,山陽郡高平(今山東省微山縣兩城鎮)人。東漢哲學家、政論家。
人物小記
仲長統從小好學,博聞強識,擅長文辭。20多歲的時候,到山東、河北、江蘇等地游學,與他交朋友的人多對他另眼相看。并州刺史高干曾向仲長統請教當時之事,仲長統對他說:“你有雄志而無雄才,喜歡士人而不能擇人,令人擔憂。”高干很自負,不把仲長統的直言當回事。不久,高干起兵反叛,被王琰抓住殺死,從此史家都佩服仲長統的遠見。仲長統性格豪放,敢于直言,不拘小節,被時人稱為狂生。他不愿做官,很想找一個清靜的地方,以樂其志。尚書令荀彧久聞仲長統大名,欽佩他的才華,提拔他做了尚書郎。后來仲長統還參與丞相曹操的軍務。仲長統每論說古今及時俗行事,常發憤嘆息,因此把他的書稱作為《昌言》,恰恰可與王符的《潛夫論》相對比。
主要思想
仲長統反對傳統的天命說,提出:“人事為本,天道為末”的觀點。認為二主(漢高祖、光武帝)、數子(蕭何、霍光等)之所以威震四海,是“唯人事之盡耳,無天道之學焉”。
在農業生產上,仲長統認為“天為之時,而我不農,谷亦不可得而取之”。他指出,“和神氣,懲思慮,避風濕,節飲食,適嗜欲,此壽考之方也。不幸而有疾,則針石湯藥之所去也”。如果舍此“人事”,一味追求“淫厲亂神之禮”、“張(欺誑)變怪之言”、“丹書厭勝之物”,這是通人所深疾的。他說:“知天道而無人略者,是巫醫卜祝之伍,下愚不齒之民也;信天道而背人事者,是昏亂迷惑之主,覆國亡家之臣也。”
仲長統把朝代的興亡分為興起、保守、沒落三個階段,認為這是天道常然之大數。王朝的興起是通過戰爭勝利取得的,滅亡的根本原因則是政治腐敗,“怨毒無聊”,“禍亂并起”,并非天意使然。他有力地反對了天命神學的歷史觀。
憤于社會黑暗腐敗,仲長統年輕時曾有出世隱居思想,認為“名不長存,人生易滅”,不如“叛散五經,滅棄風、雅。”他“思老氏之玄虛”,“求至人之仿佛”,成為儒道合流的先驅;他的“狂生”風度,對于魏晉具有某種開風氣之意。
從個體養生來說,奉養過厚,并非好事。仲長統認為,今人不像古人那樣長壽,正因“所習不純正”,由個人淫樂,到影響后代,使得今人先天不足,疾病難醫,少高壽之人。
對于養生,仲長統形象地提出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一種隱居避世、養性保壽的養生術:“使居有良田廣宅,背山臨流,溝池環布。木周布,場圃筑前,果園樹后。舟車足以代步涉之艱,使令足以息四體之役。養親具兼珍之饈,妻孥無苦身之勞。良朋萃止,則陳酒肴以娛之;嘉時吉日,則烹羔豚以奉之。躊躇畦苑,游戲平林,濯清水,追涼風,釣游鯉,弋高鴻。諷于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
上一篇:嚴復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何承天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