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天
上邪下難正,眾枉不可矯。
——何承天《上邪篇》
簡介
何承天(公元370~447年),東海郯(今山東郯城西南)人。南朝著名無神論思想家、天文學家。五歲喪父,賴母徐氏撫孤成人。承天自幼聰明好學,諸子百家,莫不博覽,幼年從學于當時的學者徐廣。歷官銜陽內史,御史中丞等,世稱何衡陽。元嘉時為著作佐郎,撰修宋書未成而卒。承天通覽儒史百家,經史子集,知識淵博。精天文律歷和計算,對天文律歷造詣頗深。
人物小記
何承天通今博古,他的才學很為時人重視。當時,宋文帝比較重視文化教育,曾立儒學、玄學、史學、文學四學,何承天則主史學。宋文帝經常派人向他請教。
有一次在挖掘玄武湖時,挖到一座古墳,在墳的外層發現一件帶柄的銅斗。何承天立即認出這是王莽的威斗,并據此推斷出墳墓是王莽的三公之一大司徒甄邯的。當把墓打開,石上果然刻著“大司徒甄邯之墓”,在場的宋文帝和群臣甚為嘆服。
據《宋書》等記載,何承天曾將《禮論》800卷刪減合并為300卷;自元嘉十六年起受命撰寫“國史”,他死后大史學家裴松之“受詔續修何承天之《宋史》”,可惜何承天的史學著作沒有留傳下來。據載,何承天的著作有《禮論》、《分明士禮》、《孝經注》、《纂文》、《姓苑》等16種。
主要思想
何承天利用常識和當時科學上的一些成就對佛教進行了多方面的批判。他的批判雖不及范縝深刻有力,但涉及的范圍很廣,對佛教的“神不滅”、“因果報應”、“三世輪回”說和世界“空無”論等觀點都有批判。何承天在《答宗居士書》中說:“如論云,當其盛有之時,已有必空之實。然則即物常空,空物為一矣。今空有未殊,而賢愚異稱,何哉?”認為佛教講“空無”是虛偽的,他們雖然口頭上講“空無”,而實際上“愛欲未除”,害怕“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說明他們并不是把一切看成是“空無”的。宗炳用莊周的“藏舟于壑,藏山于澤”來說明“諸行無常”和“物我常虛”。何承天認為這是對莊周原意的曲解,莊周的意思是說“自生入死”、“自有入無”是自然界的規律,人不應以生死為意。
然而佛教徒對生死看得很重,活著的時候就考慮死后的問題,既想得到“無量壽”,又希望死后升天堂,這并不是“物我常虛”。
何承天由于受到儒家傳統思想束縛,在一些問題上也陷入了錯誤和矛盾之中,例如他既主張“形斃神散”,又承認“三后在天,言精靈之升遐”,這是他思想的局限性。
上一篇:仲長統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
下一篇:何晏的人物小記與主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