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與流派·文行忠信
孔子教育思想之一,也可視為孔子的美育主張。語出《論語·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重視道德修養,重視學術文化的積極作用,以人道、人事為教學范圍,把學習立身、行仁道所需要的歷史、文化、政治、社會知識和對人對事忠誠、講信用的道理當作教育弟子的內容,從而希望他們參與政治,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文”,作為孔子施教的一種重要項目,在《論語》 中多有論及。從關于“文”的言論中,孔子的文藝美學觀點可以略見一斑。關于文、文章、文學的范疇。 所謂“文”,一是指具體的西周文化,包括一切文物典章制度, 主要是“詩、書、禮、樂”;二是泛指一切知識學問,如禮、樂、射、書、御、數六藝;三是專指事物的表現形式,事物的“文”與“質”既矛盾又統一。認為文學不同于文章,在于“文章”是學習古代的典籍,是用來豐富廣博的知識的; “文學”則是指“文章博學”,包括一切文化學術。在孔子看來, “文”包含著美在內,沒有“文”就沒有美。關于文與質的關系。孔子看到文與質的矛盾統一關系,提倡“文質彬彬”。認為“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應該“文質兼備”,達到內容和形式的和諧統一。不過,在具體的美學評價時,孔子所持的原則和方法是先質后文的,重視思想內容合乎于“禮”。因為“文學”是用語言表達思想,但并非所有的“文學”都是好的。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憲問篇》)。要求文學作者的德合乎禮。因此,文學作品的言,應該是“有文之言”,給人以美感,如果“不學詩,無以言”。可見尚用,尚文是孔子文藝美學思想的重要內容。孔子是儒家美學思想的奠基人,他的文藝美學理論在中國古代文藝美學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上一篇:文藝美學基本理論·文藝美學研究的方法論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斯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