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jīng)·第二十章 唯與之阿》翻譯與解讀
唯與之阿,相去幾何01?美之與惡,相去何若02?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03。眾人熙熙,如享太牢04,如登春臺05。我獨(dú)泊兮其未兆06,如嬰兒之未孩07,儽儽兮若無所歸08。眾人皆有馀,而我獨(dú)若遺09。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10。俗人昭昭,我獨(dú)昏昏01。俗人察察,我獨(dú)悶悶02。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03。眾人皆有以,我獨(dú)頑似鄙04。我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05。
今 譯
敬諾與怒阿,相差多少?善與惡意,相差幾何?大家所畏,我也不能不懼,內(nèi)心慌亂未嘗停止。大家愉悅,如享太牢和春天登臺觀景。只有我如游子飄泊,前程不堪;像嬰兒不知言笑,十分疲勞,而沒有歸宿。大家生活有馀,只有我感到不足。我是愚人心腸,一無所知。大家都很明白,只有我很暗昧。大家都很精察,只有我很糊涂。我生活很不安定,像大海波浪翻滾和大風(fēng)狂吹不停。大家皆有作為,只有我頑愚鄙陋。我與眾不同,而珍視修養(yǎng)大道思想。
評 議
本章是老子所見所聞所產(chǎn)生的感想,可稱為一則隨感錄。其中包含有老子對世態(tài)人情的看法,以及對自己切身生活處境的無限感慨。具體地說,有這樣三方面。
其一,老子認(rèn)為,世人待人“唯”與“阿”之中含有善惡之意,是很不相同的;其二,司馬遷說:老子“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西去。”(《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見眾人生活愉悅,如享太牢,如登春臺觀景,而感到自己與之反差甚大:他說自己生活拮據(jù),飄泊不定,疲累不堪,無有歸所,像嬰兒不知言笑、愚人那樣無知。因此,便感慨萬千。其三,老子說,眾人皆很明白,自己卻很暗昧;眾人皆很精察,自己卻很糊涂;眾人皆有作為,自己卻頑愚鄙陋。老子說,自己之所以與眾不同,就是因?yàn)樽约菏终渲匦摒B(yǎng)大道思想。
我們應(yīng)當(dāng)怎樣來看待老子對世人的看法和感慨呢?老子對眾人的生活是羨慕還是批判呢?從“我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兩句,即不難看出,老子對眾人的生活,只是客觀地描寫,并未表現(xiàn)出肯定與批判的態(tài)度,這說明老子并不妒忌別人比自己生活得更好。相比之下,只是說明自己甘居清貧,仍“獨(dú)頑似鄙”、“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這正是道家“清虛自守”、“澡雪精神”、憂道不憂貧的思想表現(xiàn)。
高亨先生認(rèn)為,后人對此章竹簡排列順序的整理有誤,以致造成句意之間很不銜接,因此,他對此章詞句重新予以校勘編排。下面,將高亨先生所整理的此章,援引如下,供讀者參考。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dú)泊兮其未兆,荒兮其未央,澹兮其若海,飃兮若無止,沌沌兮若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昭昭,我獨(dú)昏昏。眾人察察,我獨(dú)悶悶。眾人皆有馀,而我獨(dú)若遺。眾人皆有以,而我獨(dú)頑似鄙。我獨(dú)異于人,而貴食母,我愚人之心也哉。(《老子注譯》)
陳鼓應(yīng)先生對此章的分析,也頗有獨(dú)到之處,援引如下,供讀者參考。
在老子看來,貴賤善惡、是非美丑種種價(jià)值判斷都是相對形成的。人們對價(jià)值判斷,經(jīng)常隨著時(shí)代的不同而變換,隨著環(huán)境的差異而更改。世俗價(jià)值的判斷,如風(fēng)飄蕩。所以老子感慨地說:“相去幾何!”世俗的價(jià)值判斷固然如此混亂,但豈可任意而行?不然。眾人所戒忌的,也不可不警惕,不必特意去觸犯!
接著,老子說他在生活態(tài)度上,和世俗價(jià)值取向的不同;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縱情于聲色貨利,老子則甘守淡泊,澹然無系,但求精神的提升。在這里,老子還顯示出和人群的疏離感。(《老子注譯及評介》)
注釋
01 唯:敬諾之聲。《說文解字》曰:“唯,諾也。”阿:慢應(yīng)之聲,怒應(yīng)之聲。楚簡本、帛書乙本作“呵”,帛書甲本作“訶”。高亨說:“‘呵’與‘訶’一字,阿借為訶。”(《老子注譯》)《說文解字》曰:“訶,大言而怒也。”
02 美:楚簡本、帛書乙本作“美”。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善”。二字異而義同。何若:楚簡本、帛書乙本、河上公本皆作“何若”,與“何”為韻,是。王弼本作“若何”,誤。以上四句謂:敬諾與怒阿,相差多少?其善與惡,又相差幾何?奚侗《老子集解》曰:“李嘉謀曰:‘唯之為恭,阿之為慢,方其唯阿之間,其相去幾何?及其為恭為慢,則相去遠(yuǎn)矣。向理為善,背理為惡,相去幾何?及其為善為惡,相去遠(yuǎn)矣。’”
03 荒:亂。 央:盡也,止也。林希逸曰:“荒,亂也。未央,無窮極也。”以上四句:意謂別人以為可怕之事,自己也未嘗不懼怕,慌亂的心理,未嘗停止。
04 熙熙:高亨說:“喜樂也。”(同上)朱謙之說:“讀為嘻嘻,笑聲。”(《老子校釋》)河上公曰:“熙熙,淫放多情欲也。”可供參考。享:同“饗”,食也。帛書甲乙本作“鄉(xiāng)”。古代饗與鄉(xiāng)通用。 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豬三牲齊備,謂之太牢。
05 如登春臺:帛書甲乙本作“而春登臺”。王弼本作“如春登臺”。河上公本注曰:“春陽交通,萬物感動(dòng),登臺觀之,意志淫淫然。”故高亨說河上公本原作“如登春臺”。作“如登春臺”與“如享太牢”相對應(yīng),故從之。以上三句:意謂眾人喜笑愉悅,像在享受太牢、春日登臺觀景。
06 泊:飄泊不定。 兆:預(yù)料。
07 孩:帛書乙本作“咳”,同孩。《說文解字》曰:“咳,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孩,古文咳。”以上兩句:謂只有我到處飄泊,前程不堪,像嬰兒那樣不知喜笑。
08 儽儽:河上公本作“乘乘”,誤。王弼本作“儽儽”,疲勞之意。句謂:我疲勞至極,無有歸宿。
09 遺:同“匱”,匱乏不足也。兩句:謂眾人皆生活有馀,只有我匱乏不足。10 沌沌:河上公本、嚴(yán)遵本作“沌沌”。蘇轍曰:“沌,如‘渾沌’之‘沌’,冥昧無所分別也……亦與《莊子》之‘愚芚’之‘芚’同,謂無知也。”兩句:謂我真是愚人心腸,一無所知。
01 俗人:同“眾人”,只是換一種稱呼。 昭昭:明白,智慧。 昏昏:暗昧。兩句:謂大家皆明白,只有我暗昧。
02 察察:精察。察,清也。 悶悶:不明也。奚侗《老子集解》曰:“悶悶,本訓(xùn)‘煩懣’,引申有不爽明誼,與‘察察’相對。‘昭昭’、‘昏昏’,對持己言;‘察察’、‘悶悶’,對接物言。”兩句:謂眾人皆清察,只有我不明白。
03 澹:河上公本作“忽”,非是。王弼本作“澹”。《說文解字》曰:“澹,水搖也。” :《說文解字》曰:“ ,高風(fēng)也。”兩句:謂我生活不安定,像大海波滔翻滾,大風(fēng)猛吹不止。
04 以:河上公注曰:“以,有為也。” 頑鄙:頑愚鄙陋。奚侗《老子集解》曰:“頑愚鄙陋,無為之象。俞樾曰:‘似’,當(dāng)讀為‘以’,古‘以’、‘似’通。頑以鄙,猶言頑而鄙也。釋德清本‘似’作‘且’,于誼較明。王弼注云:‘昏昏悶悶,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是王弼原本‘似’亦作‘且’。”兩句:謂眾人皆有所作為,只有我頑愚鄙陋。
05 我獨(dú)異于人:即我獨(dú)與人異。 食:養(yǎng)也。吳澄曰:“我之所貴者,則大道之玄德也。玄德者,萬物資之以養(yǎng),所謂萬物之母也。故曰‘食母’。‘食母’二字見《禮記· 內(nèi)則篇》,即乳母也。”母:指老子的道家思想,非指產(chǎn)生萬物之道。兩句:謂只有我與眾不同,珍視修養(yǎng)道家思想。
上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七十九章·和大怨》翻譯與解讀
下一篇:《老子道德經(jīng)·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翻譯與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