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圖
東晉畫家顧愷之 (約345—406)的傳世作品?!堵迳褓x圖》有三種本子,內容與畫面結構基本相同,但每卷都有殘損之處?!堵迳褓x》是三國時期文學家曹植的一篇文學作品。故事的大致內容是: 曹植愛慕甄氏,但曹操把甄氏嫁給了長子曹丕,曹丕稱帝后立甄氏為皇后,后來甄氏被曹丕的寵妃害死。曹丕遂將甄氏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曹植,激起了曹植對甄氏的思念。
在曹植回封邑的路上,途經洛水,夢見甄氏,互吐衷情。曹植醒來后,心中更覺悲痛,將甄氏假托為“宓妃”——洛神,寫出了文學史上有名的《洛神賦》。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就是以《洛神賦》為內容創作的一個長卷,高27.1厘米,橫572.8厘米。現在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卷《洛神賦圖》是宋人的摹本,不過明顯地保存著魏晉六朝時期的畫風。顧愷之采用類似連環畫的形式,在一個長長的畫面上展開互相有關聯的情節,但從整幅結構看又是一個完整的構圖。卷首畫幾匹坐騎在舔草、打滾,曹植在侍從的簇擁下瀕臨洛水邊;洛水水面上顯現出洛神,與曹植處于可望而不可及的境遇之中。畫家顧愷之力圖表現出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情感交流,曹植微微前傾,洛神回首翹盼。
之后幾段是畫他們一起游賞、歡樂的場面,最后一段畫曹植乘車,四馬并轡飛馳而去,但曹植仍然依依不舍,回頭張望,表現他惆悵的心情。這幅畫用色凝重、古樸,體現了我國傳統繪畫的重彩工筆的特色。楫舟、車的結構畫得比較正確,尤其是馬匹的描畫很生動,但在對山、水、樹木的描寫與人物的關系處理方面,表現出六朝時期繪畫的水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缺點,頗不合比例。顧愷之還有《列女圖》、《女史箴圖》等畫傳世,所存畫目二百余幅,他首先提出以形寫神的繪畫理論,認為人物畫“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中”,注重刻劃人物的眼神。畫史上流傳不少關于顧愷之傳神之筆的軼事。
顧愷之,晉陵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字長康,小字虎頭。人謂他“三絕”——才絕、畫絕、癡絕。他擅長人物故事畫、肖像畫,也畫神仙、佛像、山水、禽獸等。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子弟書》清代八旗子弟首創并流行的講唱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