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441—513
【介紹】:
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縣武康鎮)人。少年孤貧,篤志好學,遂博通群書,能屬文。劉宋時代,任蔡興宗記室,入朝為尚書度支郎。齊初,為文惠太子蕭長懋家令,深見寵信。后來又在竟陵王蕭子良門下,為“竟陵八友”之一。隆昌元年(494),出為東陽太守。齊明帝蕭鸞即位,任五兵尚書,遷國子祭酒。齊末,他積極參預蕭衍密謀代齊自立的活動,曾經為蕭衍擬定即位詔書。蕭衍建立梁朝后,約被任為尚書仆射,封建昌縣侯,后遷尚書令,領太子少傅。死后謚隱,故后人也稱他為“隱侯”。
沈約名望很大,是齊梁文壇領袖。與謝朓、王融等共創“永明體”,講究聲律,注意對偶。這種新體詩是后世格律詩的開端。他所創立的“四聲八病說”為格律詩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在詩歌史上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他的詩文數量極多,據《梁書·沈約傳》、《南史·沈約傳》所記載,共有100卷。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輯其遺文為8卷,除了那些例行的公文外,大量的賦、論、碑、銘,都足以表現他的“高才博洽”。其詩現存140余首,大多缺乏創造性,語言靡麗。但也有少量寫景感懷之作,如《石塘瀨聽猿》、《早發定山》、《傷謝朓》等,清新可喜,辭語警拔。又如《別范安成》一詩,感情真摯純樸,筆力尤尚厚重。
沈約的賦今存11篇,《擬風賦》、《高松賦》、《桐賦》、《愍途賦》、《郊居賦》、《愍衰草賦》和《麗人賦》等。其中《效居賦》是唯一的長篇,其命意仿謝靈運的《山居》,局面不及謝作闊大,描寫的細膩則過之;《麗人賦》很能代表當時辭賦創作的風尚,特別是對美人的描寫很具特色,處處表現出六朝抒情小賦的艷麗風致;《愍衰草賦》的可注意之處是在形式方面。沈約這篇賦在語言形式上糅合騷體句式、駢賦句式與五言詩句式三者,而正式命曰賦,這在賦的形式上是一個創造,是當時抒情文學空前發達,人們企圖打破各種抒情文體的界限,以便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一種嘗試。它對以后小賦的創作和雜言樂府詩歌的創作,都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上一篇:沈炯的故事
下一篇:潘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