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英國戲劇家。一八五六年七月二十六日生于都柏林的一個小公務員家庭,受母親的影響,從小愛好繪畫和音樂。因家境貧寒,十五歲輟學做工,當過繕寫員,會計。二十歲時隨母親移居倫敦。一八八四年,他聽了美國《進步和貧困》的作者亨利·喬治的演講,思想上一度靠進社會主義。不久,加入英國的改良主義集團費邊社,并終身受其政治傾向的影響。此后,一面研究社會經(jīng)濟問題,一面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三十年代,肖伯納作了環(huán)球旅行,一九三一年訪問蘇聯(lián),一九三三年訪問中國和美國。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日逝世。肖伯納的創(chuàng)作始于小說,先后發(fā)表了《業(yè)余社會主義者》(1884)、《藝術(shù)家的愛情》(1887-1888)等長篇小說。但不久轉(zhuǎn)向戲劇創(chuàng)作。共寫有劇本五十一部,主要劇作有:《鰥夫的房產(chǎn)》(1885-1892)、《華倫夫人的職業(yè)》(1894)、《英國的另一個島》(1904)、《巴巴拉少校》(1905)、《傷心之家》(1913-1919)、《圣女貞德》(1923)、《蘋果車》(1929)等。《鰥夫的房產(chǎn)》是肖伯納的第一部劇作,它與《華倫夫人的職業(yè)》同屬于“不愉快的喜劇”,都提出了“上等人”的奢侈,勞動人民的赤貧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同時刻畫了陰險、卑鄙的資本家的形象,抨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罪惡。《傷心之家》的寫作經(jīng)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全過程,劇本具有俄國劇作家契訶夫的風格,副標題是《一部用俄國風格寫的英國主題的狂想曲》。劇中船長肖特非家里來了一群有閑的知識分子,他們對社會不滿,又沒有勇氣面對現(xiàn)實,只好詛咒自己,玩世不恭,希望生活快快結(jié)束,“樣子就象被捕鼠機夾住的耗子一樣”。這種精沖狀態(tài),正是大英帝國沒落的寫照。《圣女貞德》是肖伯納的劇作中唯一的悲劇。作者在前三幕用傳奇性的筆調(diào),描寫了法國愛國女青年貞德身先士卒。率領(lǐng)農(nóng)民群眾抗擊英國入侵者的事跡。后三幕在悲劇性的氣氛中寫了貞德被俘后處以火刑。劇中有一段貞德的臺詞,“我將到人民中去,從他們的眼光所表示的對我的愛戴,得到安慰。”這表明劇本著重表現(xiàn)的是貞德的人民領(lǐng)袖的地位。《蘋果車》是肖伯納后期的代表作品,這部政治諷刺劇以內(nèi)閣會議為主要情節(jié),嘲弄了英國的議會制度。肖伯納深受易卜生的影響,旗幟鮮明地反對“為藝術(shù)而藝術(shù)”的觀點,劇作多是社會問題劇。他的劇作以幽默嘲諷見長,尤擅運用顛倒的言辭和場面,促人深省,強化諷刺效果;劇中人物對話機巧,常有精辟的奇談妙論。肖伯納因此被公認為英國口語和對白的大師,現(xiàn)代英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劇作家。
上一篇:聯(lián)合國的成立
下一篇:肖洛霍夫,米·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