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前145或前135—前87?
【介紹】:
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父司馬談,是一位具有多方面修養的學者,好黃老之學,著有《論六家之要旨》,對司馬遷的思想、人格和治學態度都有一定影響。司馬遷的童年是在家鄉黃河邊上的龍門山下度過的。10歲時,隨父親司馬談到長安,開始了對古代文獻的研讀,并直接受學于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董仲舒、孔安國。20歲,南游江淮。后任為郎中,又奉使西南,并侍從武帝封禪,足跡幾乎遍及全國。所到之處,探訪足跡,考察風俗,采集傳說,收集資料,為后來撰寫《史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元封三年(前108)繼任父職,為太史令,得以飽覽皇家藏書。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改革歷法,共訂“太初歷”,接著便繼承父志,編著史書。天漢二年(前99)因替李陵辯護,得罪入獄,受腐刑。司馬遷受此大辱,憤不欲生。但是為了完成已經著手的著述,他決心“隱忍茍活”。出獄后任中書令。太始四年(前93)前后,終于完成了《史記》這部光輝著作。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記述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之間的大約三千年的歷史,對這一漫長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歷史發展都作了概括而又賅備的敘述,是我國古代歷史的偉大總結。司馬遷繼承了先秦唯物主義的思想傳統,在社會歷史問題的認識上較之前人有重大突破,多與封建正統思想相違。劉向、揚雄“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故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尚著錄有賦8篇。今存《悲士不遇賦》一篇。這篇賦作于他受腐刑之后,作者將自己滿腔的悲憤傾注于賦中,字字句句都是不平的控訴,而且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表示了強烈的不滿。在當時許多賦家們以鋪張揚厲的大賦去“潤色鴻業”的環境中,這篇樸實無華的作品顯得更實在,也更有社會意義。
上一篇:司馬相如的故事
下一篇:向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