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庵婆羅果喻
【原文】
昔有一長者,遣人持錢至他園中,買庵婆羅果[1]而欲食之,而敕[2]之言:“好甜美者,汝當買來。”即便持錢往買其果。果主言:“我此樹果,悉皆美好,無一惡者。汝嘗一果,足以知之。”買果者言:“我今當一一嘗之,然后當取。若但嘗一,何以可知?”尋[3]即取果一一皆嘗。持來歸家,長者見已,惡而不食,便一切都棄。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聞持戒施[4]得大富樂,身常安隱,無有諸患。不肯信之,便作是言:“布施得福,我自得時,然后可信。”目睹現世貴賤貧窮,皆是先業所獲果報,不知推一,以求因果,方懷不信,須己自經。一旦命終,財物喪失,如彼嘗果,一切都棄。
【注釋】
[1] 庵婆羅果:果子名,即芒果。
[2] 敕:叮囑,囑咐。
[3] 尋:隨即。
[4] 持戒施:堅持實行佛教戒律并進行布施。
【譯文】
從前有一個富翁,想吃芒果,便派人拿了錢到他人果園中去買,臨去時還叮囑他:“要揀又甜又大的芒果買。”于是仆人就拿了錢去買果了。果園的主人說:“我們這樹上結的果子都是很甜很好吃的,沒有一個是壞的。你可以嘗一個,就知道了。”買芒果的仆人卻自作聰明地說:“我現在要一個一個嘗了,然后才買。如果僅僅嘗一個,怎么能知道全是好的呢?”說完,隨即把要買的芒果都一個一個嘗了。他把嘗過的果子帶回家,富翁一看所有的果子都被咬過,覺得很惡心,就把它們全部都扔掉了。
世上有些人也是如此。聽說受持戒律、進行布施可以得到大富極樂,身體能夠保持安康,沒有煩悶狂躁之類的毛病。但他們并不肯真正相信,就這樣說:“布施可以得福,我得親身經歷了才相信。”其實,看看世上人的貴賤貧窮,全都是前世修行所得的報應。但他們卻不知道舉一反三,以此求證因果報應,始終心存疑惑,要求必須親身經歷才肯相信。可一旦到了生命即將終結之時,不但不能親歷因果報應關系,而且所有的財物都會隨之而去。這就如同那個買果子的仆人把每個果子都嘗了一樣,最后不得不全部扔掉。
【評析】
就本則寓言而論,如果傭人不在意果子的好壞,隨便買走,也許他就得不到香甜的果實,但反過來說,像他那樣太過慎重,非要一一嘗過后才買,結果雖然得到了香甜的果實,但卻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最終被丟棄浪費掉了。又如果這個傭人事先了解什么樣的果子才會是好的,而后觀其色、聞氣味、看其行,也同樣可以得到他想要的結果。所以,我們做事一定要心中有數,要善于從個體中發現和認識一般的事物,要牢記:不是事事都要親身經歷后才可以得到真知的。
故事征引
事上有理,理中有事
“海內書院第一”的白鹿書院,是李渤兄弟曾經隱居于此地讀書的地方。當時,李渤養有一只白鹿,終日相隨,被故人稱為“白鹿先生”。后來李渤任江州刺史,就在此地修建了亭臺樓閣。
有一次,李渤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納那么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您涉獵書籍逾萬,人稱‘李萬卷’,可有這回事?”
“那是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副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么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頭指著腦袋說:“都在這里了。”
智常抬頭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也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那么你又是如何將那萬卷書放進你那小小的腦袋里去的?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后,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原來一切的禪理,都要從事上去說明,從理上去解釋。所以,要想知道宇宙世間,就應該明白事上有理,理中有事。如果能明白理事本無障礙,那么就是游刃有余地理解禪理了。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小兒得歡喜丸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就樓磨刀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