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崔曙庭
裴松之所作的《三國志注》,是現存的最早的也是較好的一個注本。
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字世期,南北朝時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在東晉時曾歷官司州主簿、治中從事史等職。劉宋取代東晉以后,裴松之深為宋武帝劉裕所寵信,認為他有“廊廟之才”,得到重任,歷任國子博士、中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宋文帝劉義隆看到西晉初年陳壽所作的《三國志》內容比較簡略,于是令裴松之為該書作注。從元嘉三年(公元426年)開始,經過三年左右的時間,便完成了注書任務。當時劉義隆看裴注以后,夸贊他說:“裴世期為不朽矣。”可見裴注在當時就受到賞識。直到今天,我們仍認為裴注為我們研究三國時期的歷史,提供了大量的史料,這種貢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裴松之注《三國志》與《史記》三家注和《漢書》的顏注,重點均有所不同。《史記》、《漢書》的注,著重在文義的訓釋,以及名物制度、地理沿革等的解說,而《三國志》注,則主要是針對該書的簡略,而增補了大量的史料。在陳壽撰寫《三國志》時,由于時代隔得近,有關寫三國時期的歷史著作,不是看不到,就是尚未編寫出來。到了南北朝時,魏晉時期關于三國歷史的著作,就大量涌現出來,裴松之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材料,作為注《三國志》之用。根據《三國志》注所引書目,錢大昕在《二十二史考異》中,列舉了一百四十多種,而趙翼在《二十二史札記》中,則列出了一百五十余種。其實錢、趙二書所列舉的書目數字,還不是全部引書之數,據近人詳細統計,裴注引書當在二百種以上。
裴松之從四個方面對《三國志》進行了注補工作。第一,補其缺漏。陳書所不載而應該載入的史事,均收入以補其缺。第二,條其異同。凡是同一事而各說不一的,又不能判斷誰是誰非的,則一并收入,以備異同。第三,正其謬誤。對于明顯的錯誤記載,或違背常理的議論,一一予以糾正。第四,論其得失。對時事和陳壽的不正確看法,進行評論。以上四條,概括起來,就是補缺、備異、糾繆、評論。這四條中,前三條都是要用史料來說明問題的,所以都是屬于補充史料的范圍,只有最后一條是評論文字,不一定需要補充史料。
由于裴松之注書的重點是補充史實,所以在材料的引用方面,與其他注釋迥然不同。一般注史者在引用材料時,多只摘錄片斷文字作為例子,以說明問題而已,而裴注往往比較完整地抄錄全文,以備一說。這樣,在他的注文中就保存了大量完整的史事,為后人研究這一段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史料。這樣一來,注文的分量就大大超過了陳壽的本文,我們決不能因為注文比較詳盡,因而譏其繁蕪。何況裴松之所引用的魏晉時代的二百多種著作,到唐代修《隋書·經籍志》時,能見到的已經不到四分之三,而到宋以后,就十不存一了。所以賴裴注保存下來的那些史料,就顯得更加寶貴了。因此《三國志》正文與注文具有同樣重要的史料價值。過去金陵書局聚珍版印大字《三國志》,注文和正文字體一樣大,只是把注文低一格,以示區別,最能體現二者同等重要的這個意思。
上一篇:崔曙庭《三國志》的補注、集解和選本中國名著簡介
下一篇:王瑞明《三朝北盟會編》中國名著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