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鴻勛:與陽休之書
祖鴻勛
陽生大弟:吾比以家貧親老,時還故郡。在本縣之西界,有雕山焉。其處閑遠,水石清麗,高巖四匝,良田數頃。家先有野舍于斯,而遭亂荒廢,今復經始。即石成基,憑林起棟。蘿生映宇,泉流繞階。月松風草,緣庭綺合;日華云實,旁沼星羅。檐下流煙,共霄氣而舒卷;園中桃李,雜松柏而蔥蒨。時一牽裳涉澗,負杖登峰。心悠悠以孤上,身飄飄而將逝。杳然不復自知在天地間矣。若此者久之,乃還所住。孤坐危石,撫琴對水;獨詠山阿,舉酒望月。聽風聲以興思,聞鶴唳以動懷。企莊生之逍遙,慕尚子之清曠。首戴萌蒲,身衣缊襏,出藝粱稻,歸奉慈親。緩步當車,無事為貴,斯已適矣,豈必撫塵哉!
而吾子既系名聲之韁鎖,就良工之剞劂。振佩紫臺之上,鼓袖丹墀之下。采金匱之漏簡,訪玉山之遺文,敝精神于邱墳,盡心力于河漢。摛藻期之鞶繡,發議必在芬芳。茲自美耳,吾無取焉。嘗試論之,夫昆峰積玉,光澤者前毀;瑤山叢桂,芳茂者先折。是以東都有掛冕之臣,南國見捐情之士。斯豈惡粱錦,好蔬布哉!蓋欲保其七尺,終其百年耳。今弟官位既達,聲華已遠。象由齒斃,膏用明煎。既覽老氏谷神之談,應體留侯止足之逸。若能翻然清尚,解佩捐簪,則吾于茲山莊,可辦一得。把臂入林,掛巾垂枝;攜酒登巘,舒席平山。道素志,論舊款,訪丹法,語玄書,斯亦樂矣,何必富貴乎?去矣陽子,途乖趣別。緬尋此旨,杳若天漢。已矣哉!書不盡言。
這封信是祖鴻勛辭官歸鄉后寫給陽休之的,衷心相告,勸其早隱,以免遭禍。作者不是泛論世事,而是從山水美景入手,以寫隱居山莊的清新優美的環境、吟詠山野的悠然自得的生活,來召喚感化他;然后再用仕途危艱、吉兇莫測的道理,來提醒勸告他。寫景真切動人,說理真實感人,是一篇寫景抒情的優美散文。
文章的前一部分寫山水自然美,即隱居生活美,實際上是向陽休之現身說法。這就必須具有感人的力量,既要生動又要全面,表現出隱居山莊的生活,豐富而美好、充實而有趣,作者由山莊、家園、游樂三層描寫,遠近交錯,情景相融。
先寫山莊的自然美。作者隱居的山莊,位于縣城西面的雕山中,偏遠幽靜,水清石麗,高大的石巖環繞著四周,內有幾百畝良田。這短短的四句描寫,簡潔而有意蘊?!捌涮庨e遠”,說明遠離世俗人事;“水石清麗”,點明值得游樂,足以持美保真;“高巖四匝”,交待了自然屏障,與世隔絕;“良田數頃”,點出了隱居生活的資源。這樣的山莊,確是世外樂園。接著由遠而近,描寫家園自然美。這是隱居生活的真實寫照,越是具體就越有召喚的力量,因而作者變換筆法,由宇而園,由里而外,細膩描繪,一一寫來。野舍以石為基,以林為柱,原始簡樸,不需人工雕鑿,自然成美,樸質淳真;蘿藤蔓延房宇,清泉環流屋階,松柏花草滿庭皆是,日華云實密布沼池,錯落有致,眾色成彩,這環境清靜秀美,賞心悅目;炊煙流出屋檐,同霧氣相融,緩緩飄散,園中桃李松柏,郁郁蔥蔥,生機勃勃,閑暇安寧又富有生氣。這里寫家園的自然美,沒有比喻,不用襯托,不見夸張,如實描寫,十分真切,自然的美、生活的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隱居生活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即精神生活,第三層便寫登臨游樂。有時牽衣淌水涉溪,拄著手杖登臨山峰,窮山盡水,縱情游樂,隨心所欲,心曠神怡,此時此境,得意忘形,似乎離開了人間飄飄欲仙。有時,獨坐巨石,彈琴觀水,悠然自得;或吟詠山側,對月飲酒,暢述心懷。這里以抒情的方式,直寫俯仰任意、自足自樂的精神生活。由此可見,山莊的生活無處不美,無時不樂。最后,作者表達了自己樂居山莊的情趣和決心。他決心追隨莊周無為逍遙的思想和尚長隱居曠達的志向,“緩步當車,無事為貴”,清貧自樂,終隱山莊。
書信的后一部分寫仕途的險惡。作者先排比鋪陳,極寫陽休之仕途得意“自美”,為告誡作了有力的鋪墊。接著用“吾無取焉”表明自己鄙視的態度,轉而從理論和現實兩個方面勸告陽休之及早退隱,以免禍殃。美玉先毀、芳桂先折,比喻仕官高位者必先遭禍,所以歷史上明智的人知禍早避,漢代的蓬萌及時“解冠掛東都城門”而毅然隱遁,南楚屈原知濁不容而自潔沉江,他們都能免禍于他人之手。而今陽休之“官位既達,聲華已遠”,卻不知隱避,將有大禍臨頭。接著,一用象因牙貴而自斃、膏因油脂而自煎兩個比喻嚴厲告誡,二用老子谷神不死的無為之道和張良知足棄世的壯舉兩個典故,衷心開導。
這一部分的仕途說理與前一部分的山莊寫景,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山莊的清靜自由、無禍長樂,有力地反襯了仕途危艱、吉兇難測,也深刻地說明了兩種選擇決定兩種命運,確能啟人深思,迫使選擇。信的結尾由理而情,提出了熱情的希望,歡迎陽休之“翻然清尚,解佩捐簪”,隱居山莊,這才是志同道合,“把臂入林,掛巾垂枝,攜酒登巘,舒席平山”。
借助山水自然美來說明隱居避世的好處,是本文的主要特點,這是深受陶淵明筆法的影響。
上一篇:《說苑·君道·楚莊王打獵得三才》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與韓荊州書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