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節選) 《禮記》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51〕也;弟〔52〕者,所以事長〔53〕也;慈者,所以使眾也。《康誥》曰:“如保赤子〔54〕。”心誠求之,雖不中〔55〕,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56〕,一國作亂。其機〔57〕如此。此謂一言僨事〔58〕,一人定國。堯、舜率〔59〕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60〕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61〕,而能喻〔62〕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63〕老,而民興孝;上長〔64〕長,而民興弟;上恤〔65〕孤,而民不倍〔66〕。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67〕也。所惡于上,毋以使下;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惡于前,毋以先后;所惡于后,毋以從前;所惡于右,毋以交〔68〕于左;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对姟吩疲?ldquo;樂只〔69〕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对姟吩疲?ldquo;節〔70〕彼南山,維石巖巖〔71〕。赫赫師尹〔72〕,民具爾瞻〔73〕。”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74〕,則為天下僇〔75〕矣?!对姟吩疲?ldquo;殷之未喪師〔76〕,克〔77〕配上帝。儀監〔78〕于殷,峻〔79〕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80〕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81〕,爭民施奪〔82〕。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83〕者,亦悖而入〔84〕。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85〕?!犊嫡a》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冻?sup>〔86〕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87〕曰:“亡人〔88〕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
《秦誓》〔89〕曰:“若有一個臣〔90〕,斷斷〔91〕兮無他技,其心休休〔92〕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93〕,其心好之,不啻〔94〕若自其口出,實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95〕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96〕以惡之;人之彥圣,而違之俾不通〔97〕,實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98〕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99〕諸四夷,不與同中國。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100〕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101〕人之性,菑〔102〕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生財有大道〔103〕。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仁者以財發身〔104〕,不仁者以身發財〔105〕。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106〕非其財者也。
孟獻子〔107〕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108〕,伐冰之家〔109〕不畜牛羊,百乘之家〔110〕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111〕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112〕小人矣。彼為善〔113〕之,小人之使為國家,菑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
〔注釋〕大學:大學與小學相對而言,大學是指儒家修己教人、治國平天下的學說。道:宗旨、原則。明:動詞,使……顯明。明德:光明的德性。親民:二程解為新民。新,動詞,使……新。新民即使百姓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止:達到。至善:善的最高境界。止:名詞,所止之地,即至善。定:定向、志向。靜:安靜,指心不浮躁、妄動。安:安穩。慮:思慮。得:有所收獲,即得到至善。道:指大學的道理,即至善之道。治:治理。齊:整、整頓。修:修養。正:端正。誠其意:心誠意實,即始終忠實于自己的道德理念。致知:致,至、推至;知,知識。格物:窮究物理。物格:即遇事即物便推究其理。知至:知識充滿于內心,達到無所不知。庶人:普通百姓。壹是:都是。本:根本。亂:敗壞。末:指修身之后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治:即做得很好。否:不可能。所厚者:指己身。因為人們對己身最關切,最為重視。厚,重視。?。狠p視、輕蔑。所薄者:指己身之外的家國天下,與己身關系稍遠,故稱薄者。“此謂”二句程頤以為是多余的文字,應當刪去,朱熹認為此二句為結語,前面應有文字,已亡佚。好色:美色。謙:同“慊”,滿意,滿足。獨:朱熹解釋為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閑居:獨居。厭然:遮遮掩掩的樣子。揜(yǎn):同“掩”。潤:裝修,裝飾。胖(pán):快樂,安舒。身:朱熹說當為“心”。忿懥(zhì):憤恨,發怒。之:對。以下四句同此。辟:偏。賤惡:輕視,厭惡。哀矜:同情,憐惜。敖:驕傲。惰:懈怠。鮮:少。碩:大。君子:這里指治國者。〔51〕事君:奉侍君主?!?2〕弟:悌,敬愛兄長?!?3〕長:這里指上司、長官?!?4〕如保赤子:此為周成王告誡康叔的話,意為保護平民如母親養護嬰孩?!?5〕中:符合(標準)?!?6〕貪戾:貪婪、暴虐?!?7〕機:關鍵?!?8〕僨(fèn)事:敗事?!?9〕帥:統率,率領、領導?!?0〕有諸己:為自己所有?!?1〕藏:積藏。恕:恕道?!?2〕喻:使……明白。〔63〕上:指國君或統治者。老:尊敬?!?4〕長:尊重?!?5〕恤:體恤、周濟。孤:幼年喪父稱孤?!?6〕倍:通“背”,背棄。〔67〕絜(xié)矩之道:挈是衡器,矩是度器,此指衡量的標準,即以己心度人之心的恕道?!?8〕交:施加。〔69〕只:語氣詞,哉。這二句詩引自《詩經·小雅·南山有臺》。〔70〕節:高大?!?1〕維:發語詞,無義。巖巖:險峻的樣子。〔72〕赫赫:顯耀光明的樣子,引申為權勢顯赫。師尹:太師尹氏。太師是周代的三公之一?!?3〕具:通“俱”,都。爾瞻:即“瞻爾”,望著你、注視著你。這四句詩引自《詩經·小雅·節南山》?!?4〕辟:偏私,偏差。〔75〕僇:通“戮”,殺戮?!?6〕喪師:失去眾人,即喪失民心。〔77〕克:能夠。〔78〕儀:即“宜”。監:鑒戒。〔79〕峻:大。這四句詩見《詩經·大雅·文王》?!?0〕此:這樣、這么?!?1〕外本內末:輕視根本,重視枝末,意為主次顛倒。本,指德;末,指財;外,輕視;內,重視?!?2〕爭民:與民爭利。施奪:施行劫奪?!?3〕悖:通“背”,違背。言悖而出:把不合道德規范的話說出去。〔84〕亦悖而入:也會從百姓那里聽到同樣不合道德的話?!?5〕貨悖而入:搜刮百姓的錢財。亦悖而出:錢財被百姓搶去。〔86〕《楚書》:楚國古書。〔87〕舅犯:春秋晉文公舅狐偃,字子犯?!?8〕亡人:流亡在外的人,指晉文公,當時他逃亡于外國?!?9〕《秦誓》:《尚書》篇名。〔90〕一個臣:《尚書》中寫為“一介臣”?!?1〕斷斷:誠實專一的樣子?!?2〕休休:寬容的樣子?!?3〕彥:卓越。圣:明智。〔94〕不啻(chì):不只,不止。〔95〕尚:差不多。〔96〕媢(mào)疾:妒忌?!?7〕違:作對,離棄。俾不通:壓制,使不為上級所知?!?8〕殆:危險?!?9〕迸(bǐng):同“屏”,屏棄、驅逐?!?00〕命:鄭玄說當作“慢”,程頤說當為“怠”字之誤,兩說意相近。因此,這里“命”當解為怠慢。〔101〕拂:違背?!?02〕菑(zāi):同“災”?!?03〕大道:原則?!?04〕發:起。以財發身:意為散財得民?!?05〕以身發財:意為冒死發財。〔106〕府庫財:倉庫里的財寶,這里意為搶奪不去的財寶?!?07〕孟獻子:魯國賢大夫仲孫蔑?!?08〕畜馬乘:指士剛被任為大夫。四馬為“乘”,士被任為大夫,才開始備有車子,駕四馬。不察:不關注。豚(tún):小豬,豬。〔109〕伐冰之家:卿大夫之家。這一等級的家庭在喪祭時才能使用冰?!?10〕百乘之家:有封地者?!?11〕長:統治。〔112〕自:用?!?13〕善:擅長。意為小人善于理財。
(施忠連)
〔鑒賞〕《大學》原為《禮記》中的一篇,傳為曾子所作,一說為秦漢之際佚名儒家的作品。其獨立成書要比《中庸》晚得多。《漢書·藝文志》錄有《中庸說》二篇,而《大學》則遲至北宋司馬光才單獨列卷。
確認《大學》在儒學史、經學史發展中的特殊作用,當始于唐代的韓愈、李翱。韓、李兩人把《大學》(連同《中庸》)看得和《論語》、《孟子》同樣重要。北宋程氏兄弟承韓、李之意,詳述二書之意涵,強調《大學》系“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宋史·道學傳》亦稱:二程“表彰《大學》、《中庸》二篇,與《語》、《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傳心之奧,下至初學入德之門,融會貫通,無復余蘊”。南宋淳熙年間,朱熹在彰州刊刻《四書》,把《大學》列入其中,說《大學》是“為學綱目”,“所以教人之法”,“修身治人底規模”,視之為士人、君子之為學、修身、治人、行政的依據和規范,尊奉為儒家正統的經典,置于與《五經》同等的地位。
從思想史、文化史的角度看,《大學》所論為大人之學,相對于小人之學(即小學)而言。舊說人生八歲皆入小學,教之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禮樂、射御、書數之文,屬知識性、技藝性、禮儀性的教育培訓。及至十五歲,自天子至公、卿、大夫之子及凡民之俊秀者方可入大學,而授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國平天下之道?!洞髮W》基本內容主要對孔子代表的原始儒家思想作一種體系性、結構性的概括和描述,以闡明儒家關于學習的內容、目標和為學的次序途徑,旨在張揚儒家的君子修德之學和圣王的治政之道。
首先,《大學》對儒學作了一個高度概括,提出“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三項,它們被宋儒稱為大學“三綱領”。這一概括非常準確地揭示了儒學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學》的主旨。《大學》是講治國平天下的學問,但是它按照孔子思想,不就事論事,而是將人的精神的弘揚和品德修養置于首位。“明明德”是發揚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發求學者完善自己的自覺性,而不是用某種外在的、固定的道德準則束縛自己。“親民”即“新民”,就是不僅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而且努力提高全體人民的道德品質,在儒家看來這是為治國平天下的偉業奠定精神基礎。“止于至善”就是要將自己的道德品質和社會、國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達到最理想的境界絕不停止,實際上是一個無限的完善過程。
其次,《大學》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經歷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節(即朱熹所稱的大學“八條目”)。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四者,專注于心性修養,屬儒家的“內圣”之學;修身以下,“齊家、治國、平天下”,系君子之行為規范及治政之事,屬儒家的“外王”之學,其意主要在彰明儒家“為政以德”的觀念和“道德轉化為政治”的思想。作者指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大學》對八條目排列了次序,這主要不是規定實行中的時間先后的次序,而是確定八條目之間的關系。它指明了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條,才能獲得經驗,有資格進而治理國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則,進行自我修養;要作自我修養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為準則;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誠,心靈純潔,排除種種私心雜念;而要意念誠實就要學習知識,提高認識,不至于陷入愚昧、偏執,從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說誤導??梢姟洞髮W》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國平天下相關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儒家學說成了一個條理分明的思想體系。
再次,《大學》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為儒家倫理學、政治學和哲學的基本范疇,從而賦予認知活動對于修身養性的精神、心理過程和治理社會與國家的實踐活動的極其重要的意義,這是儒學的一個重大發展。
最后,《大學》把修身規定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一切活動的根本,這既指明天子沒有特權置身于修身之事之外,又提出普通百姓不能降低對自己的要求,把修身當作無關緊要的事。修身就是關注自我,認識自我,審視自我,完善、發展自我??梢娨孕奚頌楸揪褪菍⑴嘤晟?、發展自我的自覺性置于極端重要的地位,這種思想能夠極大地增強個體的自強不息的、內在的精神生命力。
正因為《大學》包含了如此多的重要而深刻的思想,所以會被宋代儒學大師單列為篇,看成同五經、《論語》、《孟子》、《中庸》同等重要,規定為士人必讀之書。
上一篇:戴震《原善(上)》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王守仁《大學問(節選)》原文翻譯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