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軍(1907—1988)現代作家。學名劉鴻霖,筆名田軍、三郎等,遼寧義縣人。有軍旅生活經歷,“九一八”后曾參加北滿抗日活動。1932年在哈爾濱開始文學生涯。翌年為逃避敵人迫害,流亡青島,后去上海、延安等地從事文學活動。抗戰勝利后,1948年在哈爾濱編輯出版《文化報》時,受到錯誤的批判,1980年改正。主要創作有短篇小說集《跋涉》(1933,與蕭紅合集),《羊》(1935)、《江上》(1936),散文小說集《十月十五日》(1936),中篇小說《涓涓》(1937),四幕話劇《幸福之家庭》(1940),長篇有《八月的鄉村》(1935)、《第三代》(始作于1936年,完稿于1951年,1957年改名《過去的年代》出版)、《五月的礦山》(1954)等。《八月的鄉村》(1935)是蕭軍的成名作,和蕭紅的《生死場》、葉紫的《豐收》同做為“奴隸叢書”出版,魯迅都曾為之作序,親自薦舉。小說描寫了“九一八”后,日本占領下的東北淪陷區一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隊伍——中華人民革命軍第九支隊在轉移過程中的戰斗經歷。它無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土地上的法西斯暴行,真實地記下了它所制造的駭人聽聞的血腥慘劇表達了作者極大的民族憤怒和仇恨;同時,還深刻地反映了廣大人民在空前的民族災難中的覺醒,在戰中成長。這支小小游擊隊就是它的縮影。游擊隊成員有的是從舊軍隊來的,如陳柱司令;有的是從“綹子”上來的,如鐵鷹隊長;有的是從農民里來的,如李三弟、李七嫂等,還有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大多是被剝削被壓迫的勞動者,飽嘗生活的艱辛和民族的屈辱,為了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標集合在一起,在黨的領導教育下,在血的戰斗中成長起來,有的成為優秀的指揮員,有的成為堅強的革命戰士,這支游擊隊成長為一支鋼鐵般的隊伍。作品以真實藝術描寫,揭示了革命力量的源泉和它的發展壯大,并預示著革命必勝的前景。全書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近乎短篇的連續,大筆重彩,風格粗獷樸實,具有濃郁的東北地方色彩和強烈的革命斗爭精神。它雖不完美,但適時地報道了東北人民的生活斗爭,反映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時代需要,發生了強烈的反響。魯迅稱贊《八月的鄉村》是“很好的一部”。他說:“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難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蟈蟈,蚊子,攪成一團,鮮紅的在讀者眼前展開,顯示著中國的一份和全部,現在和未來,死路和生路。”(《田軍作〈八月的鄉村〉序》)
上一篇:萍瀏醴起義
下一篇:蕭紅的《生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