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1942)現代女作家。原名張迺瑩,筆名悄吟等。黑龍江呼蘭人。為反抗封建包辦婚姻逃離家庭,顛沛流離。1932年結識蕭軍并開始文學生活。翌年與蕭軍相偕出亡青島、上海。抗戰后去武漢、山西、重慶等地,從事文學活動,1942年病逝于香港。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集《跋涉者》(1933,與蕭軍合集)、《牛車上》(1937)、《曠野的呼喚》(1939),散文集《商市街》、《橋》(以上1936)、《回憶魯迅》(1940)、《蕭紅散文集》(1941),中、長篇有《生死場》(1935)、《呼蘭河傳》(1941)、《馬伯樂》(1943)等,1958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蕭紅選集》,收《生死場》、《馬伯樂》等小說七篇。《呼蘭河傳》有1954年新文藝出版社的單行本行世。《生死場》(1935)是蕭紅的代表作,和蕭軍的《八月的鄉村》一起,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小說描寫了哈爾濱附近一個村莊里廣大農民的生活命運。它揭露、控訴了二十至三十年代初東北農村的封建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給人民,尤其是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在封建主義強暴的統治下,在廣大鄉村的“生死場”上,勞動人民,尤其是婦女,“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他們不只受“地租”、”高利貸”、“瘟疫”、“刑罰”的折磨,還要被愚昧無知、落后野蠻所蹂躪,最后象“老馬走進屠場”似的了卻一生。帝國主義制造的災難,更是慘絕人寰,婦女被蹂躪,房屋被燒毀,一顆顆頭顱被掛在樹上……。《生死場》不只充分展示了悲慘的人生圖畫,而且著力描寫了這些愚夫愚婦們,在封建主義重壓下,堅韌頑強地掙扎和反抗,在帝國主義鐵蹄下,迅速覺醒和不屈地斗爭。他們盟誓:“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鬼”,為了不當亡國奴,“千刀萬剮也愿意”。如魯迅所說,《生死場》“自然還不過是略圖,敘事和寫景,勝于人物的描寫,然而北方人民對于生的堅強,對于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蕭紅作〈生死場〉序》)
上一篇:蕭軍的《八月的鄉村》
下一篇:薩克雷與《名利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