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張擇端描繪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城清明時各階層人物情態風俗的一幅名畫。擇端字正道,東武(今山東諸城)人。早年游學汴京,后習繪畫,宋徽宗朝供職翰林圖畫院。在這高二五·五公分,長五二五公分的真本《清明上河圖》繪畫長卷中,作者以高度的現實主義手法,描繪了從郊外到城內,清明時節汴京繁華的景象,表現了不同階級和階層豐富的社會生活。圖自右沿河入城,畫面上的郊外古樹、草橋、打谷場、河邊紙馬店,回城轎子上那反映社會風俗的楊柳雜花,踏青的男女百姓,喧嘩的小商販,宴飲酒樓與搬運夫的辛苦以及騎馬坐轎和人、驢同挽拉車的各具形態的生動筆觸,都給人以真實深刻的現實感受。通過汴河岸邊的糧船、酒店、小食店,可使我們具體看到歷史上對東京百萬家、數十萬甲兵轉漕供需仰比一渠的汴京大動脈——汴河是怎樣的繁忙,勞動人民在如何為謀得一餐,在拼力勞作的情景。
作品風格古樸渾厚,筆力深入,描繪細致入微,筆端對腳夫,挑夫,小販等當時所謂小人物也絕無忽略。全畫對曠野、虹橋、城樓、門面及至席紋、屋瓦,無論巨細皆一絲不茍。以線條粗細、墨色濃淡表現出物象的整體感中,得當地處理了人的動靜與主客等關系。杰出地運用了我國傳統的“遠近法”,給人們以遠近具真的空間感。在色彩上,以青赭為主與墨染結合,間有紅綠點點,給人以真實感與活力。作者運用烘托手法,突出了結構主題。從整幅長卷組織各有情調的小結構中,給人以豐富的韻律和和諧的節奏感,從而構成了一個宏偉的大結構圖景。
作者對這個“人煙浩穰,添十數萬眾不加多,減之不覺少”的北宋政治統治中心的現實主義描繪,使其成為中國封建時代社會生活的典型代表作。《清明上河圖》是全面反映北宋時期社會面貌的風俗畫的杰出代表,是具有極高藝術和歷史研究及考據價值的形象化的藝術的歷史資料。
《清明上河圖》初收徽宗趙佶宮中。建炎元年(1127),金兵入汴京擄去徽、欽二帝及圖籍古玩,《清明上河圖》也隨金北亡轉私人之手。元初,收入內府。金朝時張著,元代楊準,明李賢等先后收藏過。其后,輾轉李東陽,陸興、嚴世蕃、馮保之手。至今仍有關于奸相嚴嵩父子為得這一幅珍品謀害人命的種種傳說。清乾隆朝畢沅收存,至其籍沒抄家,歸清廷。末帝溥儀偷運出宮流入東北,東北解放時散佚民間,現存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有很多摹本傳世。如清官所藏有《石渠寶笈初編》卷三十四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續編》的《清明易簡圖卷》等。明代清明上河圖流行仇英的本子成了后來一個摹本。清代也另有自己的《清明上河圖》。這些本子添加了作者那個時代的新事物,因此,所謂《清明上河圖》已成了社會風俗畫卷的同意語了。研究此圖的學者很多,文章散見各報刊,主要可參閱鄭振鐸《〈清明上河圖〉的研究》,張安治《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研究》。
上一篇:清前期封建專制主義的加強
下一篇:渤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