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4】經濟如何塑造科學
(〔美〕保拉?斯蒂芬著,劉細文譯,北京大學出版社,37.7萬字,2016年6月第1版,56元)
△共10章:①經濟學與科學有什么關系?②科學難題與優先權;③金錢;④科研生產:人員與合作形式;⑤科研生產:設備和材料;⑥科研資助;⑦科學家和工程師勞動力市場;⑧海外人員;⑨科學與經濟增長的關系;⑩可以更佳嗎?
○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國家廣泛而深入地參與,推動科學技術走向規模化,支持成果實現產業化。科學技術政策作為國家重要的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是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助推器,它包括兩個方面的重要內容:一是以發展科學技術本身為目標的政策;二是以科學技術為基礎支持相關領域發展(如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網絡社會、國土安全、產業結構轉型等)的政策。
○知識具有經濟學中所講的公共產品屬性,它是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
○堅持可以轉變為長時間的工作。根據NSF調查,從事學術研究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每周花在學術研究上的時間達52.6小時。許多科學家的工作時間更長,標準偏差是9.1,每周最長工作時間是96小時。工作時間長的一個原因是,科學研究不僅僅是工作,科學家從科研中還獲得了滿足感。但是,長工作時間反映了保持競爭力和科研競賽的需要,這也是成功與失敗的分界。
○斯坦福大學每年收到大約7.56億美元的項目經費,弗吉尼亞大學大約是3.06億美元,西北大學大約是4.28億美元。2009年,美國大學在科學研究上投入了近550億美元。
○美國將其GDP的0.3%-0.4%用于大學和醫學院的科研。這意味著,2009年有近550億研究經費,即美國每個男人、女人、孩子都會得到170美元。其中,300多億美元來自聯邦政府,其中2/3用于生命科學的研究,尤其是生物醫學。
○這本書揭示了現代科學工作背后的經濟學邏輯,探討了經濟與科學的關系,也討論了科學對經濟的影響,特別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以美國作為研究背景,分析了科研人員和研究機構競爭科研資源的成本和效益,分析了大學如何降低學校運行風險。
上一篇:紙牌屋·2:玩轉國王
下一篇:經濟學就這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