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
【點睛之筆】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全書主要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作品,共有305篇,最后編定成書大約在公元6世紀,作者包括了從貴族到貧民的社會各個階層人士。
【經典解讀】
《詩經》在先秦時稱為《詩》,或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的“詩”,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
《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guì)、曹、豳(bīn)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地方土樂,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即所謂正聲雅樂,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下層貴族和地位低微者所作。頌,是宗廟祭祀之樂,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應當屬于西周初期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當屬于西周后期至東周時的作品;《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是屬于春秋時期的作品。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可以說,《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富有現實精神的詩歌,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傳統。在中國文學史上,《詩經》對我國后世詩歌體裁結構、語言藝術等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詩歌藝術的民族特色由此開端并形成。
上一篇:國學《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斷代史——《春秋》》賞析
下一篇:國學《中國第二大劇種——越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