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不可確考。相傳春秋時期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姓李,名耳,字伯陽,世稱老子。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曾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史官。今存《老子》(后來稱為《道德經》)一書,五千言。它是否老子所作,歷來有爭論,但書中內容基本記述了老子的思想和觀點,它是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材料。
老子在哲學上提出“道”是世界的本源,它是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二十五章》)。認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派生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他看來,“道”并不是物質的實體,而是“無”。“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無”是無象、無聲、無形,“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道”的特點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象之象”(《十四章》)。指出“道”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這樣的“道”,等于“無”,它沒有物質屬性和形象,超越于物質世界之上,成為物質世界的根源,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觀點。還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認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他所說的天道自然無為就是主張“道”產生天地萬物是無意志、無目的、自然而然的。在他看來,“道”是沒有意志的,它無所私、無所爭。“道”正因為它是自然無為的,所以它有巨大的化育萬物的力量。老子的自然無為思想,一方面在客觀上是對“上帝”主宰世界的地位的一種否定,它有助于人們從傳統的宗教“天道觀”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它是消極的,提出自然無為主要是反對人事的有為思想,抹煞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結果導致了宿命論,要人聽任自然的安排,放棄斗爭,從自然無為思想走向了神秘主義。在辯證法思想方面,他概括了當時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都普遮存在著矛盾,難易、長短、貴賤、禍福、剛柔、強弱、生死、勝敗、攻守、進退、正反、有無等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二者相反相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認為禍與福兩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二章》)他不僅揭示事物是相互依存的,而且還看到了事物是相互轉化的,“反者道之動”,“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二十二章》)“兵強則滅,木強則折。”(《七十六章》)“物壯則老”。但忽視矛盾雙方的斗爭,忽視轉化的條件,把對立面的轉化看做是無條件的,認為“柔弱勝剛強”,“柔之勝剛,弱之勝強”(《七十八章》)。他宣揚柔弱,反對剛強,“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為了守住柔弱,防止轉化,防止物極而反,就要“貴柔”、“守雌”,這樣就可以長久。他沒有區別柔弱和剛強的性質,一概否定事物向對立面的轉化,又陷入了形而上學。在認識論方面,認為“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四十七章》),就是說,不出門,就能知道天下大事,不望窗外,就能知道“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為而成,這是先驗主義的認識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十章》)“無為”包括“寡欲”、“絕學”、“不爭”、“不言”等。認為“為者敗之,執者失之”(《二十九章》),只有“無為”,才能“無不為”。批判儒家和墨家的觀點,指出“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三十八章》)認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七十五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七十四章》)。他的歷史觀是落后的,幻想人類社會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八十章》)老子學說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來的思想家不同程度的受到他的思想影響。
上一篇:老年黑格爾派
下一篇:老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