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朝柯
【作品簡介】百喻經,全稱是《百句譬喻經》,又簡稱《百譬經》,或稱為《癡華鬘》。這是大乘佛教運用寓言故事宣講佛法教義的一部典籍。在卷首標明:“尊者僧伽斯那撰、蕭齊天竺三藏求那毗地譯”。
魯迅先生根據《百句譬喻經記》,在《〈癡華鬘〉題記》中說:“《出三藏記集》云,天竺僧伽斯那從《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鈔出譬喻,聚為一部,凡一百事,為新學者,撰說此經。”這表明:伽斯那從佛經中摘錄譬喻性寓言故事編集而成。南朝齊武帝永明10年9月10日,從中印度來我國的法師求那毗地(意譯為德進、或安進)譯成中文的。后來,收入《大藏經》中。全書號稱“百喻”,但實際上,上卷有50條;下卷僅48條,共為98條,不足100條。
在《百喻經》前邊的“引言”中說:“那時,佛住在王舍城。他在鵲封竹園中,向諸位出家做佛之弟子、受具足戒者中德高年長者、追求佛道決心為佛的眾生,以及龍神8部3600人,還有立志學習梵天之法的異教徒500余人”,講授佛法。佛用生動的故事講授抽象的佛理,每講一個故事便解釋一段佛理。因而,匯集了許多寓言故事。這些譬喻性的寓言,是警戒世人的。其創作目的,正像全書后邊偈言中所說的:“我今以此義,顯發了寂定。如阿伽陀藥,樹葉而裹之,取藥涂毒竟,樹葉還棄之。戲笑如葉裹,實義在其中;智者取正義,戲笑便應棄。”我們如果剝掉宗教宣傳的外衣,即可體會到這些寓言的重要思想意義,對讀者具有啟迪思想,激發智慧和增強品德的教育作用。
《百喻經》中的寓言故事,被介紹到我國之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為我國古代寓言的創作——特別是唐宋寓言的創作,提供了新的題材、新的思想和新的表現技巧。到了近現代,魯迅先生最早發現了《百喻經》的重要價值。1914年,魯迅向南京金陵刻經處施資刊刻。在最早刊印的《百喻經》后記中曾說:“會稽周樹人施洋銀60圓,敬刻此經,連圓計字21081字,印送功德書100本。余貲6圓,撥刻地藏十輪經。民國三年秋九月金陵刻經處識。”1926年,王品青刪除《百喻經》中宗教的說教,獨留寓言,題書名為《癡華鬘》,由北新書局刊印發行。魯迅為這書寫了《〈癡華鬘〉題記》。1928年,胡懷琛又改編為《百喻經淺說》。1945年,馮雪峰又出版了《百喻經故事》,翻譯并改寫了其中的寓言,使這些故事更加生動了。
《百喻經》中的寓言故事,對世界各國也產生了影響。如:《二鴿喻》影響了《一千零一夜》中《國王太子和將相妃嬪的故事》里的《一對鴿子的故事》;《巴士拉銀匠哈桑的故事》中,哈桑智取兩小孩的隱身帽和魔杖,似乎同《毗舍阇鬼喻》有聯系,不難看出:后者影響了前者。不僅影響到東方國家,而且對歐洲各國,也有影響。如:《格列佛游記》中,格列佛訪問大陸巴爾尼巴比的首都拉格多時,遇到了幾位發明家,有一建筑師主張:從屋頂開始自上而下建筑房屋。這正是《三重樓喻》的影響。
【作品節選】《愚人食鹽喻》:“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愚人集牛乳喻》:“昔有愚人,將會賓客,欲集牛乳,以擬供設,而作是念:我今若預于日日中取牛乳,牛乳漸多,卒無安處,或復酢敗。不如即就牛腹盛之,待臨會時,當頓
取。作是念已,便捉牸牛母子,各系異處。卻后一月,爾乃設會,迎置賓客。方牽牛來,欲轂取乳,而此牛乳,既干無有。時為眾賓,或嗔或笑。”
《三重樓喻》:“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癡無所知。到余富家,見三重樓,高廣嚴麗,軒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財錢,不減于彼,云何頃來而不造作如是之樓?’即喚木匠,而問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曰:‘是我所作。’即便語言:‘今可為我造樓如彼。’是時木匠即便經地、壘墼、作樓。愚人見其壘墼作舍,猶懷疑惑,不能了知,而問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復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無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一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為我作最上者!’時人聞已,便生怪笑。”
《灌甘蔗喻》:“昔有二人,共種甘蔗,而作誓言:‘種好者賞,其不好者,當重罰之。’時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極甜,若壓取汁,還灌甘蔗樹,甘美必甚,得勝于彼。’即壓甘蔗,取汁用溉。冀望滋味,返敗種子,所有甘蔗,一切都失。世人亦爾:欲求善福,恃己富貴,專形挾勢,迫脅下民,陵奪財物,以用作福。本期善果,不知將來,反獲其殃。如壓甘蔗,彼此都失。”
《乘船失釪喻》:“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釪,墮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后當取之。’行經二月,到師子諸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釪。諸人問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覓取。’問言:‘于何處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復問言:‘失經幾時?’言:‘失來二月。’問言:‘失來二月,云何此覓?’答言:‘我失釪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復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于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入海取沉水喻》:“昔有長者子,入海取沉水。積有年載,方得一車。持來歸家,詣市賣之。以其貴故,卒無買者。經歷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厭,以為苦惱。見人賣炭,時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燒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燒為炭,詣市賣之,不得半車炭之價值。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蛇頭尾共爭在前喻》:“譬如有蛇,尾語頭言:‘我應在前。’頭語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爾?’頭果在前,其尾纏樹,不能得去。放尾在前,即墮火坑,燒爛而死。”
《二鴿喻》:“昔有雌雄二鴿,共同一巢。秋果熟時,取果滿巢。于其后時,果乾減少,唯半巢在。雄瞋雌言:‘取果勤苦,汝獨食之,唯有半在!’雌鴿答言:‘我不獨食,果自減少。’雄鴿不信,瞋恚而言:‘非汝獨食,何由減少?!”即便以𠿘啄雌鴿殺。未經兒日,天降大雨,果得濕潤,還復如故。雄鴿見已,方生悔恨。彼實不食,我妄殺他。即悲嗚命喚雌鴿汝何處去?!”
【作品鑒賞】印度是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文明古國。古代印度人民創造了豐富的文學遺產,其中民間口頭文學的遺產,更是豐富多彩的。
印度的寓言,內容十分豐富;數量之多,堪稱世界之最。這正如魯迅先生所說:“嘗聞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國文藝,往往蒙其影響。即翻為華言之佛經中,亦隨在可見,明徐元太輯《喻林》,頗加搜錄,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佛藏中經,以譬喻為名者,亦可五六種,惟《百喻經》最有條貫。”
在佛教的寓言故事集中,《百喻經》是最小的、最有條理的。它不像巴利文的佛教寓言集《本生經》有500多個故事,還有一些偈詩,又不像梵語的《五卷書》除了故事以外,還有1000首以上的詩歌。
從題材上說,《百喻經》中的寓言,以人物故事為主,動物故事較少;而《本生經》和《五卷》中的寓言,多以動物故事為主,人物故事較少。
《百喻經》中的寓言故事,最初是出于宗教的需要,為了大乘佛教的宣傳,是《百喻經》的編輯目的。但是,如果剝開宗教的迷霧,即可清楚看到:寓言中所蘊含的深刻哲理。
《愚人集牛乳喻》中描寫:一個人即將請客,需要大量牛奶;他怕事先擠出來沒有地方放,又怕會放酸變壞。于是,就不擠奶了,想在牛肚子中蓄積起來,到時候一齊擠出就行了。可是,一個月后,客人來了,擠奶時,卻一點也沒有了。這個故事,本來是教育佛教徒,要經常布施,不要等到發財以后再布施的。如果擺脫這一宗教的宣傳,我們也可以看到其中的深刻哲理——做任何事情,都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唯有一點一滴地日積月累,才能得到成功。
《三重樓喻》描寫:有一個愚蠢的富人,看到人家的三層樓房,就讓木匠為他造一座不要下面兩層、只有最高的第三層的樓房。當木匠說造不出這樣架空的房子時,他還是堅持要木匠造這最上層的房子。這個故事,本來是佛用它教育教徒要精勤地修敬三室、不可懶惰懈怠的。但是,如果拋開佛家的用意,不難看出:寓言讓人家懂得:做一切事情,都必須重視基礎的工作,要強調基礎的重要性。愚蠢的富人要建造沒有下邊兩層的“空中樓閣”,是一種急功近利、投機取巧思想的反映。想要不費力氣,一蹴而就;想要跳過艱苦的基礎工作而獲得成功,天下哪里有這樣事情呢?!另一方面,這個寓言也告誡人們:不要固執己見,要重視人家的意見,應該虛心地聽取、接受別人的合理正確的意見;萬勿故步自封、剛愎自用。
《蛇頭尾共爭在前喻》,同《二鴿喻》一樣,是《百喻經》中少有的動物寓言故事。其中描寫:蛇尾對蛇頭說:“我應在前。”蛇頭對蛇尾說:“我經常在前面,為什么要做你的走卒?”蛇頭果然走在前面,蛇尾纏在樹上,不能再往前走了。于是,把蛇尾放在前面走,就掉在火坑里,燒焦而死了。這個寓言故事,原來是教育佛門弟子,應聽從師教,否則“不閑戒律,多有所犯”,要“入于地獄”的。
拋開宗教的說教,這一故事的本體寓意也是相當明顯的:為了共同的事業,不應爭權奪利;不顧整體利益的勾心斗角,必將造成生死攸關的重大危害。
這一寓言,影響了古代歐洲的寓言,在《伊索寓言》中,叫做《蛇的尾巴和身體》,講完了故事以后,伊索說:“這個故事是說,那些迎合一切人的執政者,就是失敗的。”同樣的,這一故事也影響到法國。在《拉封丹寓言詩》中,也有這個故事;不過,在宣揚寓意時,拉封丹說:“犯了像蛇尾這種錯誤的國家是多么不幸啊!”
上一篇:王群《白頭山》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張暉《百鳥尋王》東方文學名著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