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各族人民飽嘗了西方殖民主義者強加給他們的深重災難。從殖民主義者踏上非洲土地那天起,就公開搶奪財物,劫掠人口,傾銷商品。19世紀70年代以后,“自由”資本主義開始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壟斷資本家為保證原料來源,保證資本輸出取得不斷增長的利潤,迫切要求占有殖民地。那時亞洲土地已基本瓜分完畢,到美洲大陸又遭到門羅主義抵制,非洲就突出地成為帝國主義瓜分對象了。1876和1884年,歐洲殖民者兩次召開國際會議,確立了“有效占領”原則,開始了一個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國企圖以南非開普敦為起點打開一條南北通道,直到北非開羅,建立一個縱貫非洲的大帝國,史稱“二C計劃”。法國則要實現橫貫非洲東西的從塞內加爾到索馬里的所謂“二S計劃”。于是英、法在西非、北非爭奪十分激烈。1890年,英、法簽約確定了在西非的勢力范圍。1898年7月,英、法軍隊在白尼羅河畔的法紹達村迎面相遇,幾乎達到開戰的邊緣。由于雙方準備不足和對德斗爭的需要而妥協了。1899年3月簽訂協定,規定以尼羅河與剛果河的分水嶺為界,劃分了英、法勢力范圍。法國取得西蘇丹的一些地區,同它在西非、北非的殖民地連成一片;英國取得東蘇丹,占領了整個尼羅河流域,并同它在非洲東部的殖民地連接起來。德國是列強爭奪非洲的后來者。英、德在東非爭奪十分尖銳。1890年達成協議,劃分了英、德在東非的勢力范圍。當英國在南非同荷蘭后裔布爾人進行斗爭時,德國插手進來,企圖與英國爭奪布爾人的兩個共和國——德蘭土瓦和奧蘭治。1895年,英軍侵入德蘭士瓦,被布爾人打敗。1898年英、德簽訂條約,暫時緩和了它們在南非的矛盾。
到19世紀末,整個非洲基本上被歐洲殖民者瓜分完畢。法國占有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摩洛哥,以及赤道非洲以北、蘇丹以西的中非廣大地區,以后又侵占了馬達加斯加島和索馬里的一部分,成為占有非洲土地最多的國家。英國占有地盤雖略小于法國,但它的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都更重要。英國占領了埃及、蘇丹、索馬里、肯尼亞、烏干達、桑給巴爾、貝專納、羅得西亞、尼亞薩蘭和南非等地。德國雖然插手較晚,也占領了西南非洲、喀麥隆、多哥、坦噶尼喀、盧旺達和布隆迪。其他歐洲國家也都按實力占有不等的土地。除埃塞俄比亞和利比里亞保持著名義上的獨立外,廣大非洲人民都過著亡國奴生活。不甘忍受屈辱的非洲人民不斷起來斗爭,在世界人民反殖民主義斗爭史上寫下了許多光輝的篇章。
上一篇:希臘奴隸制城邦的形成
下一篇: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