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等文中引用
■解讀
有人說,孔子的這句話,是中國傳統倫理中的“道德黃金律”。與西方倫理中公認的“道德黃金律”——“你們愿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相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拋棄了自我中心主義,體現出更強的自我責任與道德約束,這既是中華文明的內在品格,也代表著中國對世界秩序的想象。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中國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當今世界,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老路不僅走不通,而且一定會碰得頭破血流。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氣一樣,就像萬物生長需要陽光一樣。只有和平發展,才是人間正道。幾十年來,中國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當前的國際關系中,各國都需要秉持這樣的“道德黃金律”,一起維護世界和平,才能在和平發展中走向共同的未來。
■原典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孔子《論語·衛靈公》
■釋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對弟子子貢提問的回答。子貢問:“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答道:“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強加到別人身上。”這句話反過來就是說,你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也愿意這樣做,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還出現在《論語·顏淵》中。這是孔子對弟子仲弓說的。仲弓問仁,孔子答道:“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關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熹《論語集注》釋為:“推己及物。”就是說,用自己的心意去推想別人的心意,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這句話揭示了處理人際關系的一項重要原則:與人相處應當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故孔子提倡“恕”道,主張寬恕待人。
上一篇:《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用典名句
下一篇:《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下用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