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是第一個打著馬克思主義旗號,全面修正馬克思主義的人。恩格斯逝世后的第二年,他在《新時代》雜志上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公開鼓吹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要求修正馬克思主義。1899年,他拋出《社會主義的前提與社會民主黨的任務》一文,作為修正主義者的理論和政治傾向的說明,成為修正主義流派形成的宣言和標志。愛德華·伯恩斯坦(1850-1932)1872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工黨,但從來就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他推崇拉薩爾,擁護杜林。《非常法》頒布后,他逃到蘇黎世,與赫希伯格、施拉姆一起組成“蘇黎世三人團”。鼓吹工人運動不要有太高的要求和最終目標,只需一站一站地進行改良。馬克思、恩格斯給予嚴厲痛斥,并要求把他們開除出黨。這次批評使伯恩斯坦暫時收斂了一下機會主義活動。1881年他擔任黨的機關報《社會民主黨人報》的編輯,在恩格斯指導下為革命做了一些有益工作。1888年該報遷往倫敦之后,他又投入英國費邊社,并力圖擺脫恩格斯的約束。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斯坦便毫無顧忌的拋出了他的修正主義觀點。伯恩斯坦主義中最實質性的東西是反對黨領導無產階級進行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他主張建立一個由“富有真正仁愛精神的人”組成的黨,而這個黨抱定決心不去煽動任何暴力沖突,只去進行平靜的“不動任何人一根頭發”的改良。他說:社會主義最終目的是微不足道的,運動就是一切。他之所以鼓吹這樣一套理論,是因為他在哲學上崇拜康德主義,反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經濟學上反對剩余價值學說,宣傳資本主義經濟沒有危機,資產階級國家已經不是階級壓迫機器。因此,伯恩斯坦認為,資本不會滅亡,也用不著去滅亡它,只要和平長入社會主義就可以了。
伯恩斯坦修正主義是在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和帝國主義形成時期出現的,是壟斷資本兩手政策的產物,有其深刻的階級根源和社會歷史根源。它不是個別人、個別國家的現象,而是一股國際逆流。法國的“入閣派”、英國的費邊主義者、俄國的“合法馬克思主義者”、經濟派、孟什維克以及奧地利、荷蘭、比利時、意大利等國的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者,都站到伯恩斯坦的旗幟下,成為第二國際中的右派。以倍倍爾、蔡特金、盧森堡等人為首的左派,從伯恩斯坦主義一出籠就奮起反擊。但由于他們馬克思主義水平不高,在理論上不能徹底劃清界限,無力加以粉碎,在組織上也沒有和修正主義分子決裂。以考茨基為代表的一派,打著“中間派”的旗號,實際上起著維護伯恩斯坦修正主義的作用。從1900年巴黎代表大會起,第二國際公開分裂成左中右三派。在這次大會上成立的第二國際常設機構——國際社會黨執行局,就成為修正主義者在國際工人運動中推行自己路線的工具。
上一篇:偽君子(1664)
下一篇:伯恩施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