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美學研究·生活使藝術相形見絀
辯證地考察生活和藝術的關系,應當承認:兩者是彼此有條件地高于對方的。生活使藝術相形見絀的原因,即高于藝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生活是藝術的原生的基本事實。毛澤東把這一點稱之為“基本的東西”。沒有這個使藝術從出于物的基本點,任何藝術的創造都是無從“作”起的。因為生活是在現實世界運動中存在的,只有植根于生活這個原生的事實才能產生藝術。從生活的存在在先,藝術從此發源,沒有生活的基本的東西,便沒有藝術產生來說,生活是高于藝術的,南朝由宋入梁的詩人江淹,年輕時能寫出一手好詩文,但到晚年拜相之后,養尊處優,才思衰退,再也寫不出好作品來,人謂“江郎才盡”,實際上是他的可以作為藝術創作的源泉枯竭了。北周詩人庾信的創作,被譽為“庾信文章老更成”,主要原因就是他暮年平生蕭瑟,多有故國淪亡之感,國家不幸詩家幸,是生活的變化使他的藝術創作有了新的轉機。
第二,生活本身與藝術所反映的生活相比較,它是“最豐富”的,這也是生活高于藝術的標志。我們在文學作品中看到許多生活表現,但它沒辦法比實際生活更豐富,因為人們總是從生活中取出材料加以表現,即使所有人都成為作家,這種表現也表現不盡。因為藝術反映的生活對象,從自然到社會,到人的行為心理,都是無限廣闊復雜的。再有,生活的生動性,也是藝術無法比擬的。所謂生活的生動性,其中包括意想不到的巧合、巧遇,動人心魄的悲歡離合,扣人心弦的意外變故等等,生活中無不應有盡有。是生活這本實踐的活書中,給藝術提供了生動無比的原始材料。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藝術家永遠不能窮盡對生活的反映。這也是生活高于藝術之所在。
第三,生活比之于藝術,它是生生不息的,永遠在自身的基礎上變易革新,以變化多姿的身影運動前進。藝術本身的歷史也是發展的,但表現生活狀態的具體藝術形象是不變的。魯迅描繪的舊中國苦難落后的農村景象,作為藝術體現已經凝聚不動了,但作為生活實體的舊中國卻被歷史運動所更新,多少個閏土、單四嫂子、祥林嫂、華老栓一樣的人物,以主人的姿態揚眉吐氣地生活在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藝術要反映這一切,就得根據生活進行新的創造,跟上生活的腳步。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學說·生命意志說
下一篇:文藝美學研究·生活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