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傳
【題解】
董卓是東漢末年少帝、獻帝時權(quán)臣,官至太師、郿侯。把持朝政期間,專橫跋扈,殘暴至極。后為避袁紹等人討伐,悍然遷都長安,臨行前將洛陽付之一炬。又在長安城東修建萬歲塢,縱情享樂,經(jīng)常以殺人取樂。后在司徒王允、孫瑞等人謀劃下,董卓為養(yǎng)子呂布所殺。
當時,民間流傳著一首民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這里“千里草”、“十日卜”合起來是董卓的名字,“何青青”、“不得生”則表達了當時普通百姓董卓的極度痛恨,都希望他早日死去。這首民謠是東漢末年普通百姓對董卓整個人生的基本評價,同時也從側(cè)面反映了董卓之亂對東漢末年政治和社會的破壞程度。
【原文】
董卓字仲潁,隴西臨洮人也。性粗猛有謀。少嘗游羌中,盡與豪帥相結(jié)。后歸耕于野,諸豪帥有來從之者,卓為殺耕牛,與共宴樂,豪帥感其意,歸相斂得雜畜千余頭以遺之,由是以健俠知名。為州兵馬掾,常徼守[1]塞下。卓膂力[2]過人,雙帶兩鞬[3],左右馳射,為羌胡所畏。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為羽林郎,從中郎將張奐為軍司馬,共擊漢陽[4]叛羌,破之,拜郎中,賜縑九千匹。卓曰:“為者則己,有者則士。”乃悉分與吏兵,無所留。稍遷西域戊己校尉,坐事免。后為并州刺史,河東太守。
中平元年,拜東中郎將,持節(jié),代盧植擊張角于下曲陽[5],軍敗抵罪。其冬,北地先零羌及袍罕河關(guān)群盜反叛,遂共立湟中義從胡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護羌校尉冷征。伯玉等乃劫致金城人邊章、韓遂,使專任軍政,共殺金城太守陳懿,攻燒州郡。明年春,將數(shù)萬騎入寇三輔,侵逼園陵,托誅宦官為名。
詔以卓為中郎將,副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征之。嵩以無功免歸,而邊章、韓遂等大盛。朝廷復以司空張溫為車騎將軍,假節(jié),執(zhí)金吾袁滂為副。拜卓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并統(tǒng)于溫。并諸郡兵步騎合十余萬,屯美陽[6],以衛(wèi)園陵。章、遂亦進兵美陽。溫、卓與戰(zhàn),輒不利。
【注釋】
[1]徼守:巡邏守衛(wèi)。
[2]膂(lǚ)力:體力。
[3]雙帶兩鞬(jiàn):帶著兩副盛箭的器具。鞬:馬上盛弓矢的器具。
[4]漢陽:今甘肅天水。
[5]曲陽:今河北曲陽。
[6]美陽:在今陜西武功西北。
【譯文】
董卓,字仲穎,他是隴西郡臨洮縣(今甘肅臨洮)人。其生性粗獷而又有謀略。年輕時曾游歷羌人的聚居地,廣交部族首領(lǐng)。以后回鄉(xiāng)耕田,眾部族首領(lǐng)中有和他來往的,董卓就為他們宰殺耕牛,為他們擺宴設樂,首領(lǐng)們被他的熱情所感動,回去收羅千余頭的牲畜送給他,董卓也因此以豪邁俠義聞名。后來他擔任州里兵馬掾,經(jīng)常巡邏守護邊塞。董卓力量過人,可以同時帶著兩副盛箭的器具,在快馬上左右開弓,羌胡地區(qū)的人們都十分畏懼他。桓帝末年,他以六郡良家子弟的身份被選為羽林郎,跟從中郎將張奐擔任軍司馬,共同擊敗漢陽叛離的羌族人,升任郎中,得到九千匹縑帛的賞賜。董卓說:“立下功勞的人雖然是我,但得到的賞賜卻應讓將士們一同享有。”把賞賜全部分給將士,自己什么也不留。不久又升任西域的戊己校尉,因犯事被免官。之后又先后擔任了并州刺史,河東太守。
靈帝中平元年,他被任命為東中郎將,攜帶著符節(jié),接替盧植去下曲陽攻打張角,結(jié)果因打了敗仗而被免官。那年冬天,北地的先零羌以及袍罕河關(guān)的許多盜匪反叛,他們擁立湟中歸附朝廷的胡人北宮伯玉、李文侯為將軍,殺死護羌校尉冷征。北宮伯玉等人就劫持了金城郡人邊章、韓遂,讓他們掌控軍中大權(quán),一起殺死金城太守陳懿,火攻各州郡。第二年春天,邊章等人帶著幾萬騎兵侵擾三輔地區(qū),以誅殺宦官為借口,侵犯威逼皇陵。
皇帝下詔命董卓為中郎將,以左車騎將軍皇甫嵩為他的副手共同去征伐反賊。皇甫嵩因為沒有立下戰(zhàn)功被免官回朝,而邊章、韓遂則因此更加強盛。朝廷又讓司空張溫任車騎將軍,帶著符節(jié),讓執(zhí)金吾袁滂做他的副手。同時任命董卓為破虜將軍,與蕩寇將軍周慎一同受張溫的統(tǒng)領(lǐng)。他們率領(lǐng)著各州郡征集來的十余萬步兵和騎兵,屯扎在美陽,護衛(wèi)皇陵。邊章、韓遂等人也跟著進軍美陽。張溫、董卓出兵與他們交戰(zhàn),形勢總是不利。
【原文】
十一月,夜有流星如火,光長十余丈,照章、遂營中,驢馬盡鳴。賊以為不祥,欲歸金城。卓聞之喜,明日,乃與右扶風鮑鴻等并兵俱攻,大破之,斬首數(shù)千級。章、遂敗走榆中,溫乃遣周慎將三萬人追討之。溫參軍事孫堅說慎曰:“賊城中無谷,當外轉(zhuǎn)糧食。堅愿得萬人斷其運道,將軍以大兵繼后,賊必困乏而不敢戰(zhàn)。若走入羌中,并力討之,則涼州可定也。”慎不從,引軍圍榆中城。而章、遂分屯葵園狹,反斷慎運道。慎懼,乃棄車重而退。溫時亦使卓將兵三萬討先零羌,卓于望垣北為羌胡所圍,糧食乏絕,進退逼急。乃于所度(渡)水中偽立[7],以為捕魚,而潛從下過軍。比賊追之,決水已深,不得度。時,眾軍敗退,唯卓全師而還,屯于扶風,封斄鄉(xiāng)[8]侯,邑千戶。
三年春,遣使者持節(jié)就長安拜張溫為太尉。三公在外,始之于溫。其冬,征溫還京師,韓遂乃殺邊章及伯玉、文侯,擁兵十余萬,進圍隴西。太守李相如反,與遂連和[9],共殺涼州刺史耿鄙。而鄙司馬扶風馬騰,亦擁兵反叛,又漢陽王國,自號“合眾將軍”,皆與韓遂合。共推王國為主,悉令領(lǐng)其眾,寇掠三輔。五年,圍陳倉。乃拜卓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擊破之。韓遂等復共廢王國,而劫故信都令漢陽閻忠,使督統(tǒng)諸部。忠恥為眾所脅,感恚[10]病死。遂等稍爭權(quán)利,更相殺害,其諸部曲并各分乖[11]。
【注釋】
[7]偽立:假裝筑壩。
[8]斄(lí)鄉(xiāng):在今陜西武功西南。
[9]連和:聯(lián)合,交好。
[10]感恚:憤慨,憤恨。
[11]分乖:即分離。
【譯文】
十一月的一個夜里,天空突然有如火的流星墜落,火光長十余丈,照射著邊章、韓遂軍營,驢馬全都鳴叫不止。敵軍認為這是不祥之兆,想撤回金城。董卓得到這個消息大為喜悅,第二天就和右扶風鮑鴻等人聯(lián)合所有兵力發(fā)起攻擊,大敗敵軍,殺敵數(shù)千。邊章、韓遂打了敗仗,逃到榆中,張溫就派了周慎帶著三萬兵馬一路追擊。張溫的參軍事孫堅勸周慎說:“敵軍城中沒有糧食,只能從外部運轉(zhuǎn)糧食。我愿意先帶著一萬人馬去切斷他們的運糧通道,將軍您帶著大軍隨后而來,敵軍必定要困乏而不敢和我們交戰(zhàn)。如果他們要逃到羌地之中,我們就合力征討,那么涼州就可以平定了。”周慎不聽他的勸告,直接帶兵攻伐榆中城。而邊章、韓遂分出兵力屯扎在葵園狹,反而斬斷了周慎的運糧通道。周慎恐懼之下,就丟掉車馬輜重撤軍了。張溫同時也讓董卓帶著三萬士兵討伐先零羌,董卓在望垣縣北被羌地的胡虜圍困,糧食全吃光了,進退不得,形勢危急。他就假裝在想渡過的河上修建水壩,讓人以為他們是要捉魚,暗地里卻從壩下撤走軍隊。等到敵軍追來,決口流出的水已經(jīng)很深了,敵軍無法渡河。當時各支部隊都兵敗回朝,只有董卓保全軍隊,回到朝中,就在扶風駐扎下來,董卓被封為鄉(xiāng)侯,享受一千戶的食邑。
中平三年(186)春天,朝廷派使者帶著符節(jié)到了長安,封張溫為太尉。三公在朝廷之外任職,就是從張溫開始的。那年冬天,皇帝征召張溫回到京城,韓遂就殺了邊章及伯玉、文侯,率十幾萬大軍,圍攻隴西。太守李相如反叛,和韓遂聯(lián)合,一起殺了涼州的刺史耿鄙。而耿鄙的司馬扶風人馬騰,也帶兵反叛,還有漢陽人王國,自號合眾將軍,都和韓遂聯(lián)合。他們共同推舉王國為首領(lǐng),讓他總領(lǐng)各路軍隊,侵擾搶掠三輔地區(qū)。中平五年,圍攻陳倉。朝廷就任董卓為前將軍,和左將軍皇甫嵩一起打敗了他們。韓遂等人又一起廢掉王國,而劫持了原信都縣令漢陽人閻忠,讓他統(tǒng)領(lǐng)各部軍隊。閻忠以被眾人脅迫為恥辱,悲憤生病而死。韓遂等人就慢慢開始爭權(quán)奪利,相互殘殺,各支部隊也紛紛離散叛離。
【原文】
六年,征卓為少府,不肯就,上書言:“所將湟中義從及秦胡兵皆詣臣曰:‘牢直不畢,稟賜斷絕,妻子饑凍。’牽挽臣車,使不得行。羌胡敝腸狗態(tài)[12],臣不能禁止,輒將順安慰,增異[13]復上。”朝廷不能制,頗以為慮。及靈帝寑疾,璽書拜卓為并州牧,令以兵屬皇甫嵩。卓復上書言曰:“臣既無老謀,又無壯事,天恩誤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彌久,戀臣畜養(yǎng)之恩,為臣奮一旦之命。乞?qū)⒅敝荩Я叴埂!庇谑邱v兵河東,以觀時變。
及帝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誅閹宦,而太后不許,乃私呼卓將兵入朝,以脅太后。卓得召,即時就道。并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俸承寵,濁亂海內(nèi)。臣聞?chuàng)P湯止沸,莫若去薪;潰癰[14]雖痛,勝于內(nèi)食。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cè)之惡人。今臣輒鳴鐘鼓如洛陽,請收讓等,以清奸穢。”卓未至而何進敗,虎賁中郎將袁術(shù)乃燒南宮,欲討宦官,而中常侍段珪等劫少帝及陳留王夜走小平津。卓遠見火起,引兵急進,未明到城西,聞少帝在北芒,因往奉迎。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卓與言,不能辭對;與陳留王語,遂及禍亂之事。卓以王為賢,且為董太后所養(yǎng),卓自以與太后同族,有廢立意。
【注釋】
[12]敝腸:壞心腸。敝:通“憋”,惡也。狗態(tài):貶詞,情態(tài)如狗。
[13]增異:變故。
[14]潰癰:決破膿瘡。
【譯文】
中平六年,朝廷征召董卓為少府,董卓不肯接受,上書說:“我所帶領(lǐng)的湟中胡羌部隊以及秦胡的士兵都報告說:‘軍餉沒有發(fā)放,賞賜的糧食斷絕,妻子兒女饑寒交迫。’他們拉扯著我的軍車,使我無法上路。羌胡性情乖戾像狗一樣,我無法禁止他們,就只能順從著他們,加以安撫。如果有什么新的變故還會再上書的。”朝廷無法控制他,頗為憂慮。等到靈帝臥病不起時,下璽書任董卓為并州牧,命令他把兵權(quán)交給皇甫嵩。董卓又上書說:“我既沒有深沉的謀略,又沒有什么壯舉,天子錯愛于我,讓我掌控兵權(quán)十年。大小士卒與我長久朝夕與共,都眷戀我的養(yǎng)育之恩,愿意為我拼死效力。我懇求朝廷允許我?guī)е麄內(nèi)ユ?zhèn)守北州,為邊疆效力。”于是他就駐兵河東,靜觀時局變遷。
等到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司隸校尉袁紹謀劃著要誅殺宦官,而太后不允許,他們就私下召喚董卓帶兵入朝,以脅迫太后。董卓得到征召,隨即上路。并且上書說:“中常侍張讓等人倚仗著皇帝的恩寵,擾亂天下。我聽說,與其倒掉開水讓它停止沸騰,不如去掉下面的柴火;刺破癰瘡雖然疼痛,但要好于讓它們不斷侵入體內(nèi)。過去趙鞅從晉陽出兵,以驅(qū)逐君主身邊的惡人。現(xiàn)在我馬上就敲響鐘鼓趕往洛陽,請允許我捉拿張讓等人,以清除此等奸詐淫穢之輩。”董卓還沒有趕到京城何進就失敗了,虎賁中郎將袁術(shù)就放火燒了南宮,想進一步向宦官發(fā)起進攻,而中常侍段珪等人則劫持了少帝及陳留王連夜逃往小平津。董卓遠遠望見著火,帶著軍隊快速挺進,天未亮就趕到城西,聽說少帝在北芒山,就前往恭迎。少帝突然看到董卓帶兵前來,驚慌恐懼,涕淚交加。董卓和他說話,他無法應對;而和陳留王說話,他就談到發(fā)生的禍亂。董卓認為陳留王更為賢能,而且是董太后所撫養(yǎng)的,董卓認為自己和董太后是同族中人,就有廢掉少帝擁立陳留王的想法。
【原文】
初,卓之人也,步騎不過三千,自嫌兵少,恐不為遠近所服,率四五日輒夜?jié)摮鲕娊鼱I[15],明旦乃大陳旌鼓而還,以為西兵復至,洛中無知者。尋而何進及弟苗先所領(lǐng)部曲皆歸于卓,卓又使呂布殺執(zhí)金吾丁原而并其眾,卓兵士大盛。乃諷朝廷策免司空劉弘而自代之。因集議廢立,百僚大會,卓乃奮首[16]而言曰:“大者天地,其次君臣,所以為政。皇帝暗弱,不可以奉宗廟,為天下主。今欲依伊尹、霍光故事,更立陳留王,何如?”公卿以下莫敢對。
卓又抗言[17]曰:“昔霍光定策,延年案劍。有敢沮[18]大議,皆以軍法從之。”坐者震動。尚書盧植獨曰:“昔太甲既立不明,昌邑罪過千余,故有廢立之事。今上富于春秋,行無失德,非前事之比也。”卓大怒,罷坐。明日復集群僚于崇德前殿,遂脅太后,策廢少帝。曰:“皇帝在喪,無人子之心,威儀不類人君,今廢為弘農(nóng)王。”乃立陳留王,是為獻帝。又議太后蹙迫永樂太后,至令憂死,逆婦姑之禮,無孝順之節(jié),遷于永安宮,遂以弒崩[19]。
【注釋】
[15]近營:郊外扎營。
[16]奮首:仰首。
[17]抗言:大聲呵斥。
[18]沮:非議。
[19]弒崩:言太后被殺而終。
【譯文】
當初,董卓進入洛陽時,步兵和騎兵加起來也不過三千人,自己感到兵力單薄,擔心不能讓遠近的人折服,就每隔四五天讓士兵趁天黑偷偷溜到城外附近扎營,第二天一早再大張旗鼓地返回洛陽,讓人以為西邊又有董卓的部隊來到,洛陽城中沒人知道這一實情。不久,何進以及弟弟何苗原先所統(tǒng)領(lǐng)的部隊就都歸附董卓,董卓又指派呂布殺死執(zhí)金吾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隊,董卓的軍隊因此變得十分強大。他又暗示朝廷策免司空劉弘,而讓自己取代他的位置,后順勢就召集百官來商議廢立之事。百官聚集一堂,董卓就昂首挺胸大聲說道:“天地為大,其次才是君臣,遵照這一次序才能治理國家。皇帝昏庸柔弱,無法供奉宗廟,成為天下之主。現(xiàn)在想依照過去伊尹、霍光的做法,改立陳留王為天子,大家看怎么樣?”公卿以下的官員沒人敢應答。
董卓又厲聲說道:“過去霍光定下計策,延年手持刀劍輔助他。有誰敢阻撓大計的,都要按軍法論處。”在座的人聽了都震驚騷動。只有尚書盧植說:“過去太甲被立為天子卻不賢明,昌邑王犯下千余條的罪過,所以才有廢立之事。現(xiàn)在皇上年齡還小,行為又無失德之處,不能照過去的做法行事。”董卓大怒,離座而去。第二天又召集百官在崇德前殿集會,脅迫著太后,下策書廢掉少帝,說:“皇帝還在服喪期間,卻沒有孝子之心,沒有君王的威儀,現(xiàn)在把他廢為弘農(nóng)王。”然后就策立陳留王,這就是獻帝。又議及太后逼迫折磨永樂太后,使她憂郁而死,違背婆媳的禮節(jié),沒有孝順的美德,就把她遷到永安宮,然后就將她殺害了。
【原文】
卓遷太尉,領(lǐng)前將軍事,加節(jié)傳斧鉞虎賁,更封郿侯。卓乃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俱帶鐵锧[20]詣闕上書,追理陳蕃、竇武及諸黨人,以從人望。于是悉復蕃等爵位,擢用子孫。尋進卓為相國,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封母為池陽君,置令丞。
是時洛中貴戚室第相望,金帛財產(chǎn),家家殷積。卓縱放兵士,突其廬舍,淫略(掠)婦女,剽虜資物,謂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開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亂公主,妻略(掠)宮人,虐刑濫罰,睚眥必死,群僚內(nèi)外莫能自固[21]。
卓嘗遣軍至陽城,時人會于社下,悉令就斬之,駕其車重,載其婦女,以頭系車轅,歌呼而還。又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鐘虡[22]、飛廉[23]、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故貨賤物貴,谷石數(shù)萬。又錢無輪郭文章[24],不便人用。時人以為秦始皇見長人于臨洮,乃鑄銅人。卓,臨洮人也,而今毀之。雖成毀不同,兇暴相類焉。
【注釋】
[20]鐵锧:鐵砧,古代腰斬用的墊座。
[21]自固:自我保全。
[22]鐘虡(jù):古時懸鐘鼓木架的兩側(cè)立柱。
[23]飛廉:神獸名,多為鳥身鹿頭或者鳥頭鹿身,以銅鑄成。
[24]文章:花紋裝飾。
【譯文】
董卓升遷成為太尉,總領(lǐng)前將軍事務,并賜給他節(jié)傳、斧鉞、虎賁,加封為郿侯。董卓就和司徒黃琬、司空楊彪,一起戴上腰斬的用具,來到宮中上書,要求為陳蕃、竇武以及其他的黨人平冤,以順從民眾的心意。于是陳蕃等人的爵位全部恢復,他們的子孫也得到重用。不久,董卓又被提升為相國,進入朝中可以不快步前行,可以佩劍穿鞋上殿。他的母親被封為池陽君,為她設置丞令。
當時洛陽城中皇親國戚的宅院比比皆是,家家都堆滿了金帛和各種財產(chǎn)。董卓縱容士兵,闖進他們的房舍,奸淫婦女,搶奪財物,把這稱為“搜牢”。人們極瑞驚恐,朝不保夕。何后下葬時,打開了文陵,董卓就把其中所藏的珍寶全部拿走了。他還奸淫公主,奸污宮女,濫施暴虐刑罰,對他稍有不從就必死無疑,內(nèi)外官僚沒有人能夠自保。
董卓曾派軍到陽城,當時人們正在社下集會,董卓就下令把他們?nèi)繗⑺溃缓篑{著他們的車輛,載著他們的女人,把他們的腦袋掛在車轅上,一路高歌而回。他還毀掉五銖錢,改鑄小錢,把洛陽及長安的銅人、鐘虡、飛廉、銅馬之類,全都收來鑄錢。于是錢賤物貴,一石谷物就要賣到幾萬錢。而且所鑄的錢幣又無輪廓標識,人們使用起來很不方便。當時,人們認為秦始皇是因為在臨洮看到巨人,才鑄造了十二銅人。董卓就是臨洮人,現(xiàn)在把這些銅人毀掉,雖然這兩個人一個鑄銅人,一個毀銅人,行為是不一樣的,但就殘暴的程度而言卻是一樣的。
【原文】
卓素聞天下同疾閹官誅殺忠良,及其在事,雖行無道,而猶忍性矯情,擢用群士,乃任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yè)、長史何颙等,以處士荀爽為司空。其染黨錮者陳紀、韓融之徒,皆為列卿。幽滯之士,多所顯拔。以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潁川張咨為南陽太守。卓所親愛,并不處顯職,但將校而已。初平元年,馥等到官,與袁紹之徒十余人,各興義兵,同盟討卓,而伍瓊、周毖陰為內(nèi)主。
初,靈帝末,黃巾余黨郭太等復起西河白波谷[25],轉(zhuǎn)寇太原,遂破河東,百姓流轉(zhuǎn)三輔,號為“白波賊”,眾十余萬。卓遣中郎將牛輔擊之,不能卻。又聞東方兵起,懼,乃鴆殺弘農(nóng)王,欲徙都長安。會公卿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廷爭不能得,而伍瓊、周毖又固諫之。卓因大怒曰:“卓初入朝,二子勸用善士,故相從,而諸君到官,舉兵相圖。此二君賣卓,卓何用相負!”遂斬瓊、毖。而彪、琬恐懼,詣卓謝曰:“小人戀舊,非欲沮國事也,請以不及為罪。”卓既殺瓊、毖,旋亦悔之,故表彪、琬為光祿大夫。于是遷天子西都[26]。
【注釋】
[25]白波谷:在今山西襄汾永固鎮(zhèn)。
[26]西都:以長安為都。
【譯文】
董卓一向聽說天下人都痛恨宦官誅殺忠良,等到他把持朝政,雖說不行正道,卻也還矯飾性情,提拔任用眾多士人,如任命吏部尚書漢陽周毖、侍中汝南伍瓊、尚書鄭公業(yè)、長史何顯等。任用沒有官職的士人荀爽為司空。那些受黨錮牽連的陳紀、韓融等人,都做了列卿。沉淪埋沒的人士,多被提拔。任用尚書韓馥為冀州刺史,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陳留孔伷為豫州刺史,潁川張咨為南陽太守。董卓的親信,并不處于顯要職位,只是將校而已。初平元年,韓馥等到任,與袁紹等十余人,各興義兵,結(jié)盟討伐董卓,而伍瓊、周毖密作內(nèi)應。
當初,靈帝末年,黃巾余黨郭太等又在西河白波谷起事,轉(zhuǎn)而侵犯太原,接著攻破河東,百姓流亡到三輔,稱他們?yōu)椤鞍撞ㄙ\”,部眾十余萬。董卓派中郎將牛輔攻打他們,不能退敵。等聽到東方討伐董卓的兵興起,董卓恐懼,就用鴆酒毒死弘農(nóng)王,要遷都長安。召集公卿商議,太尉黃琬、司徒楊彪在廷上力爭不成,伍瓊、周毖又極力勸阻。董卓于是大怒說:“我剛?cè)氤瘯r,這二人勸我用有德之士,因此就聽從了,而各位到任后,卻舉兵來打我。這二位出賣我,我有什么對不起他們的!”于是斬了伍瓊、周毖。楊彪、黃琬害怕,到董卓那里道歉說:“小人留戀舊地,不是想要阻止國家大事啊,請治我們考慮不周的罪過。”董卓殺了伍瓊、周毖后,很快也就后悔了,因此上表請任命楊彪、黃琬為光祿大夫。于是把天子遷往西都。
【原文】
初,長安遭赤眉之亂,宮室營寺焚滅無余,是時唯有高廟、京兆府舍,遂便時[27]幸焉。后移未央宮。于是盡徙洛陽人數(shù)百萬口于長安,步騎驅(qū)蹙[28],更相蹈藉,饑餓寇掠,積尸盈路。卓自屯留畢圭苑中,悉燒宮廟官府居家,二百里內(nèi)無復孑遺。又使呂布發(fā)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寶。
時長沙太守孫堅亦率豫州諸郡兵討卓。卓先遣將徐榮、李蒙四出虜掠。榮遇堅于梁[29],與戰(zhàn),破堅,生禽(擒)潁川太守李曼,亨(烹)之。卓所得義兵士卒,皆以布纏里,倒立于地,熱膏灌殺之。時河內(nèi)太守王匡屯兵河陽津,將以圖卓。卓遣疑兵挑戰(zhàn),而潛使銳卒從小平津過津北,破之,死者略盡。明年,孫堅收合散卒,進屯梁縣之陽人。卓遣將胡軫、呂布攻之。布與軫不相能,軍中自驚恐,士卒散亂。
堅追擊之,軫、布敗走。卓遣將李傕詣堅求和,堅拒絕不受,進軍大谷,距洛九十里。卓自出與堅戰(zhàn)于諸陵墓間,卓敗走,卻屯黽(澠)池,聚兵于陜。堅進洛陽宣陽城門,更擊呂布,布復破走。堅乃埽(掃)除[30]宗廟,平塞諸陵,分兵出函谷關(guān),至新安、黽(澠)池間,以卓后。
【注釋】
[27]便時:吉利的時日。
[28]驅(qū)蹙(cù):驅(qū)趕促迫。
[29]梁:今河南開封。
[30]埽除:打掃,去除。
【譯文】
當初,長安遭遇赤眉之亂,皇宮、軍營和寺廟全被燒光了,就只剩下高帝廟、京兆尹的府舍還得以保存下來,就擇個吉日住了進去。后來又移居到未央宮。于是把洛陽數(shù)百萬人全部都遷徙到長安來,讓步兵騎兵驅(qū)趕押送著他們,人們互相擠壓踩撞,饑餓難忍,偷盜搶掠,遍地都是尸體。董卓自己留駐在畢圭苑之中,把宮廷、宗廟、官府、百姓住宅都燒掉,二百里內(nèi)什么都沒有留下。又指使呂布挖掘各個皇帝的陵墓,以至公卿之下百官的墳墓,收取了其中的珍寶。
當時,長沙太守孫堅也率領(lǐng)豫州各郡的部隊討伐董卓。董卓先派出將領(lǐng)徐榮、李蒙四處搶掠。李榮在梁縣遭遇孫堅,交戰(zhàn)后,打敗孫堅,活捉了潁川太守李曼,把他煮了。董卓把所抓到的義兵,全都用布匹裹上,倒立在地上,再用熱油澆灌殺死。此時,河內(nèi)太守王匡正駐扎在河陽津,準備攻伐董卓。董卓派出疑兵前去挑戰(zhàn),又偷偷地讓精銳部隊從小平津突過河陽津北部,大破敵軍,王匡幾乎全軍覆沒。第二年,孫堅又收羅集合了敗散的士卒,前往梁縣的陽人駐扎了下來。董卓派遣將領(lǐng)胡軫、呂布前去攻打。呂布和胡軫互不相容,軍中的士兵感到十分驚恐,四處逃散,十分混亂。
孫堅追擊其后,胡軫、呂布兵敗而逃。董卓又派了將領(lǐng)李傕到孫堅那里去求和,孫堅拒絕沒有接受,并進軍大谷,在距離洛陽九十里的地方駐扎下來了。董卓親自帶兵和孫堅在幾個皇陵之間交戰(zhàn),結(jié)果董卓戰(zhàn)敗逃走,退縮到澠池駐扎了下來,在陜縣聚集了兵力。孫堅則挺進洛陽的宣陽城門,再次向呂布發(fā)起進攻,呂布又兵敗逃跑了。孫堅就清理了宗廟,整理填埋了各個皇陵,分出兵力從函谷關(guān)出發(fā),到達新安、澠池之間,攔截董卓的后路。
【原文】
卓謂長史劉艾曰:“關(guān)東諸將數(shù)敗矣,無能為也。唯孫堅小戇[31],諸將軍宜慎之。”乃使東中郎將董越屯黽(澠)池,中郎將段煨屯華陰,中郎將牛輔屯安邑,其余中郎將、校尉布在諸縣,以御山東。卓諷朝廷使光祿勛宣瑤持節(jié)拜卓為太師,位在諸侯王上。乃引還長安。百官迎路拜揖,卓遂僭擬[32]車服,乘金華青蓋,爪畫兩轓,時人號“竿摩車”,言其服飾近天子也。以弟曼為左將軍,封鄂侯,兄子璜為侍中、中軍校尉,皆典兵事。于是宗族內(nèi)外,并居列位。其子孫雖在髫齔[33],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數(shù)與百官置酒宴會,淫樂縱恣。乃結(jié)壘于長安城東以自居。又筑塢于郿,高厚七丈,號曰“萬歲塢”,積谷為三十年儲,自云:“事成,雄據(jù)天下;不成,守此足以畢老。”嘗至郿行塢,公卿已下祖道于橫門外。卓施帳幔飲設,誘降北地反者數(shù)百人,于坐中殺之。先斷其舌,次斬手足,次鑿其眼目,以鑊[34]煮之。未及得死,偃轉(zhuǎn)[35]杯案間。會者戰(zhàn)傈,亡失匕[36]箸,而卓飲食自若。諸將有言語蹉跌[37],便戮于前。又稍誅關(guān)中舊族,陷以叛逆。
【注釋】
[31]戇(gàng):愚。
[32]僭擬:肆意侵越禮制,比擬皇家威儀。
[33]髫齔(tiáo chèn):幼年。髫:兒童下垂之發(fā)。齔:兒童換牙。
[34]鑊(huò):無足鼎,古時亦用以為烹人的刑具。
[35]偃(yǎn)轉(zhuǎn):仆倒轉(zhuǎn)動。
[36]匕:湯匙。
[37]蹉跌:失誤。
【譯文】
董卓對長史劉艾說:“關(guān)東的幾位將軍屢次兵敗,看來成不了什么大事。倒是孫堅有股傻勁,眾將軍應該謹慎才是。”他指派中郎將董越駐扎澠池,中郎將段煨駐扎華陰,中郎將牛輔駐扎安邑,其余的中郎將、校尉分布在各縣之中,以抵御山東的進攻。董卓暗示朝廷要派光祿勛宣瑤帶著符節(jié)任命自己為太師,把他的位置擺在諸侯王之上,然后就帶兵返回長安了。百官都到路上恭迎跪拜,董卓則使用超越本分的車乘服飾,乘坐著金子裝飾的藏青頂?shù)能囎樱噹麅膳苑缐m的屏障上繪制著彩色的花紋,就像兩個張開的爪子,當時的人們都稱它為“竿摩車”,指的是董卓使用了和天子相近的服色。他的弟弟董曼被任命為左將軍,封為鄂侯;他的兄長的兒子董璜任侍中、中軍校尉,他們都掌控著兵權(quán)。于是他的宗族內(nèi)外,都占據(jù)著顯赫的位置。他那些子孫雖多是些孩子,男的也都封了侯,女的也都封為邑君。
董卓經(jīng)常和百官擺設酒席集會,縱情荒淫享樂。他在長安的城東修筑了堡壘供自己居住。還在郿縣修筑了高厚七丈的塢堡,稱之為“萬歲塢”。堡內(nèi)儲備了可供三十年食用的谷物。他自稱:“大事告成,則雄踞天下;事情不成,堅守這里也足以養(yǎng)老。”他曾經(jīng)到郿縣巡視塢堡,公卿以下官員都到橫門外迎接。董卓在帳篷中設置酒宴,誘降了北地造反的幾百個人,然后在酒宴上當場殺死他們。他先割斷了他們的舌頭,再斬下他們的手腳,接著又挖了他們的眼睛,再用大鍋煮死他們。那些一下子還死不了的人,在酒席之間掙扎撲騰。集會的人嚇得發(fā)抖,手中的勺子和筷子都掉了,而董卓還是飲食自如。將士們?nèi)羰怯醒哉Z閃失的,就當眾將他們殺掉。他還殺了關(guān)中的舊族大家,誣陷他們犯了叛逆之罪。
【原文】
時太史望氣,言當有大臣戮死者。卓乃使人誣衛(wèi)尉張溫與袁術(shù)交通,遂笞溫于市,殺之,以塞[38]天變。前溫出屯美陽,令卓與邊章等戰(zhàn)無功,溫召又不時應命,既到而辭對不遜。時孫堅為溫參軍,勸溫陳兵斬之。溫曰:“卓有威名,方倚以西行。”堅曰:“明公親帥王師,威振天下,何恃于卓而賴之乎?堅聞古之名將,杖鉞臨眾,未有不斷斬以示威武者也。故穰苴斬莊賈[39],魏絳戮楊干[40]。今若縱之,自虧威重,后悔何及!”溫不能從,而卓猶懷忌恨,故及于難。
溫字伯慎,少有名譽,累登公卿,亦陰與司徒王允共謀誅卓,事未及發(fā)而見害。越騎校尉汝南伍孚忿卓兇毒,志手刃之,乃朝服懷佩刀以見卓。孚語畢辭去,卓起送至閻,以手撫其背,孚因出刀刺之,不中。卓自奮[41]得免,急呼左右執(zhí)殺之,而大詬曰:“虜欲反耶!”孚大言曰:“恨不得磔裂[42]奸賊于都市,以謝天地!”言未畢而斃。
【注釋】
[38]塞:敷衍。
[39]穰苴(rángjū)斬莊賈:司馬穰苴,春秋末齊國人,齊國公室庶出。晉、燕兩國犯境,司馬穰苴率兵迎敵。齊景公命近臣莊賈作監(jiān)軍。司馬穰苴和莊賈約好第二日正午在軍營門口會合,莊賈故意遲到,被司馬穰苴斬首示眾。
[40]魏絳戮楊干:魏絳,春秋時晉國國卿。晉悼公大會諸侯,想借此夸耀晉國的實力,而他弟弟楊干卻擾亂隨從儀仗軍的行列。魏絳于是殺了楊干的仆從。
[41]自奮:自己拼命反抗。
[42]磔(zhé)裂:車裂人體。后亦指凌遲處死。
【譯文】
當時太史觀望天象,說要有大臣被處死。董卓就指使別人誣陷衛(wèi)尉張溫和袁術(shù)相互勾結(jié),然后就在集市之中將張溫鞭打而死,以此來迎合天象的變化。從前張溫出兵駐扎美陽,命令董卓和邊章交戰(zhàn),董卓沒有立下戰(zhàn)功,張溫召見他他也不及時遵從命令,到了后來連言辭也很不恭敬。那時孫堅任張溫的參軍,勸張溫在軍陣前殺了董卓。張溫說:“董卓享有威名,還要倚仗著他向西征戰(zhàn)。”孫堅說:“明公您親帥帝王之師,威震天下,難道還要靠著董卓不成?我聽說古代的名將,掌控用兵大權(quán),沒有不斷然采用斬首之刑以展示自己的威武之氣的。所以司馬穰苴才斬了莊賈,魏絳殺了楊干的仆從。現(xiàn)在如果放縱他,就要損害自己的威嚴,后悔莫及。”張溫不聽從他的建議,而董卓還是懷恨在心,所以才導致今天的災難。
張溫字伯慎,他在年少的時候就很有名氣,一步步地登上公卿之位,也偷偷地和司徒王允一起謀劃著把董卓殺掉,然而事情還沒做成他就被殺了。越騎校尉汝南人伍孚痛恨董卓的兇狠毒辣,立志要親手殺了他,就把佩刀藏在朝服內(nèi)去求見董卓。伍孚說完話辭別離去,董卓起身把他送到旁門,用手拍著他的后背,伍孚趁勢抽出佩刀刺殺他,沒刺中。董卓自己掙扎逃脫,立即呼喚左右的人把他抓起來殺掉,然后大罵道:“你小子是要造反了!”伍孚大叫道:“恨不得把你這奸賊五馬分尸,丟在街市上,以告謝天地!”話還沒有說完就死了。
【原文】
時王允與呂布及仆射士孫瑞謀誅卓。有人書“呂”字于布上,負而行于市,歌曰:“布乎!”有告卓者,卓不悟。三年四月,帝疾新愈,大會未央殿。卓朝服升車,既而馬驚墮泥,還入更衣。其少妻止之,卓不從,遂行。乃陳兵夾道,自壘及宮,左步右騎,屯衛(wèi)周匝,令呂布等捍衛(wèi)[43]前后。王允乃與士孫瑞密表其事,使瑞自書詔以授布,令騎都尉李肅與布同心勇士十余人,偽著衛(wèi)士服于北掖門內(nèi)以待卓。卓將至,馬驚不行,怪懼欲還。呂布勸令進,遂入門。肅以戟刺之,卓衷甲[44]不入,傷臂墮車[45],顧大呼曰:“呂布何在?”
布曰:“有詔討賊臣。”卓大罵曰:“庸狗敢如是邪!”布應聲持矛刺卓,趣兵[46]斬之。主簿田儀及卓倉頭前赴其尸,布又殺之。馳赍赦書,以令宮陛內(nèi)外。士卒皆稱萬歲,百姓歌舞于道。長安中士女賣其珠玉衣裝市酒肉相慶者,填滿街肆。使皇甫嵩攻卓弟曼于郿塢,殺其母妻男女,盡滅其族。乃尸卓于市。天時始熱,卓素充肥,脂流于地。守尸吏然(燃)火置卓臍中,光明達曙,如是積日。諸袁門生又聚董氏之尸,焚灰揚之于路。塢中珍藏有金二三萬斤,銀八九萬斤,錦綺繢縠紈素奇玩,積如丘山。
……論曰:董卓初以虓虎闞[47]為情,因遭崩剝之勢,故得蹈藉彝倫[48],毀裂畿服[49]。夫以刳肝斫趾之性,則群生不足以厭其快,然猶折意縉紳,遲疑陵奪,尚有盜竊之道焉。及殘寇乘之,倒山傾海,昆岡之火,自茲而焚,版蕩之篇,于焉而極。嗚呼,人之生也難矣!天地之不仁甚矣!
【注釋】
[43]捍衛(wèi):捍,同“捍”,防衛(wèi),護衛(wèi)。
[44]衷甲:在衣服里面穿鎧甲。
[45]墮車:掉下車來。墮,同“墮”。
[46]趣兵:指揮人馬。
[47]闞:俯看,向下看。形容不可一世。
[48]蹈藉彝倫:毀壞宗廟與綱常。彝:宗廟祭器。倫,綱常。
[49]畿服:都城和封國。畿:都城。服:五服,即封國。
【譯文】
當時王允和呂布以及仆射士孫瑞都想要謀殺董卓。有人將“呂”字寫在布上,背著布在集市上走,高歌道:“布喲!”有人將這件事報告給董卓,董卓沒有領(lǐng)悟。初平三年四月,獻帝患病初愈,在未央殿大會百官。董卓穿著朝服要登上車子,突然馬受驚把董卓掀到泥潭之中,董卓返回更衣。他年輕的妻子阻止他出門,董卓沒有聽從,就出發(fā)了。他讓士兵夾道相送,從自己的堡壘一直到宮殿,左右都一直簇擁著步兵和騎兵,四周還屯扎著衛(wèi)兵,并讓呂布等人在前后護衛(wèi)。王允和士孫瑞秘密地向皇上匯報他們要誅殺董卓的計劃,讓士孫瑞親自寫了詔書交給呂布,命令騎都尉李肅以及和呂布同心的勇士十幾個人,穿上服裝冒充衛(wèi)士在北掖門內(nèi)等待董卓。董卓快到的時候,馬匹受驚,止步不前。董卓感到奇怪而恐慌,想掉頭回去。呂布勸他進宮,董卓就進了北掖門。李肅用長戟刺殺董卓,董卓在衣內(nèi)穿著鎧甲,沒有刺破,他的手臂受了傷,掉下車來,回頭大叫道:“呂布在哪里?”
呂布說:“有詔書討伐賊臣。”董卓大罵說:“庸狗也敢如此!”呂布應聲用長矛刺殺董卓,催促士兵把他殺掉。主簿田儀以及董卓的奴仆上前撲向董卓的尸體,呂布把他們也殺了。然后讓快馬帶上頒布赦令的文告,將喜訊傳向?qū)m廷內(nèi)外。士兵們都高呼萬歲,百姓們則在路上歡歌起舞。長安城中的士人、婦女,爭相變賣自己的珠寶、美玉以及服飾,到市場上換來酒肉,相互慶賀的人,擠滿了街市。又派皇甫嵩到郿塢去攻伐董卓的弟弟董曼,殺了他的母親、妻子及子女,滅掉他的整個宗族。然后把董卓的尸體擺在集市上示眾。當時天開始熱起來了,董卓本來就十分肥胖,脂肪流了一地。守尸的官吏在董卓的肚臍上點燃火焰,光明達旦,一連點了好幾天。袁氏的門生們又把董家尸體聚集在一起燒成灰,把這些灰撒在路上。郿塢中藏有黃金兩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美錦絲綢、細絹布匹、珍奇古玩,堆積如山。
……史官評論說:董卓當初本性兇暴強悍,正因為趕上天下動亂的形勢,所以得以毀壞宗廟與綱常,禍害天下,以他那種剖腹取肝斷人足的殘忍性情,則殺盡天下蒼生也不能滿足他的快意,然而尚能謙抑對待官紳士人,也并未決心對皇室欺凌篡奪,還算存有盜賊之道。到后來黃巾余黨又乘勢作亂,翻山倒海,烈火毒焰,從此而燃,天下動蕩,至此達到頂點。哎呀,人活著真難啊!天地真是太不仁德啊!
上一篇:后漢書《范滂傳》譯文賞析
下一篇:后漢書《董宣傳》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