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天下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湖北省黃岡縣回龍山街下張家灣的李家,添了個男孩。小嬰兒的降生,給這個貧苦的家庭帶來了歡樂。父親看著嬰兒皺巴巴的臉,給他取了個名字叫“李仲揆”。
李仲揆在農村生活了近14個年頭。從五六歲起,他就在父親任教的私塾里讀書,還要幫著母親打柴、舂米、推磨、提水……艱苦的生活培養了他刻苦奮斗的精神和倔強的性格。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之后,洋務派興起,湖北的省城武昌辦起了許多新學堂,以講新學而標新立異。凡是有點志氣的少年,都去那里求學,李仲揆也不例外。
14歲那年,李仲揆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到了武昌城,他才發現原來省城比自家的小鄉村大了無數倍。小仲揆雖然不認識這四通八達的路,但在熱心人的指引下,還是找到了省學務處。
他擦著額頭上的汗,掏錢買了張報名單,準備報名參加入學考試。誰知道,由于才來到大城市,小仲揆心情非常緊張,一不小心,居然在姓名欄里填上了年齡“十四”。
望著填錯的報名表,小仲揆懊惱地拍著自己的腦袋。這可怎么辦呢?再買一張表的話,身上的錢本來就帶得不多,怎么能浪費在這上面?情急之間,他靈機一動,提起筆來,將那個“十”字改成了“李”字。
可“李四”這名字也太難聽了,小仲揆咬著筆桿正想著,誰知道頭一抬,中堂上正掛著塊匾,寫著“光被四表”四個大字。他念著這幾個字:“四”字不動,“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前途大有希望啊!于是,仲揆提筆在“四”字后加上一個“光”字。從此,李仲揆就又名李四光。
1920年5月,李四光在英國伯明翰大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學位后,拒絕了老師的挽留和去印度當工程師的機會,回到祖國,來到北京大學教書。蔡元培校長親自率人去迎接,他拉著李四光的手,說:“李先生,歡迎你來北京大學,希望你能為中國培養更多更優秀的地質人才。”
那時北大地質系的系址在一座破廟里面。那里雜草叢生,非常破敗,一點都沒有學校的氣氛。李四光覺得這種環境不利于教學,但他才到學校工作,提出這種要求不太好。但是為了學生的利益,李四光還是把他的想法提了出來。
他去找蔡元培說:“蔡先生,地質系的房屋十分破舊,設備、儀器也很差。我看應該修整一下,同學們才會有良好的學習環境。”蔡元培聽了,毫不猶豫地說:“你現在是理學院和地質系的主任,就按你的意見辦吧!至于經費問題,學校會想辦法的。”
“那太謝謝校長的支持了。”李四光感激地答道。他帶著學生,丈量面積,親自設計。他們把垃圾和雜草清理掉,然后用碎石砌了幾條小道,并且栽種了松柏等樹木。
不久,地質系院內就井然有序,面貌煥然一新了。同學們在和李四光的共同勞動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大家對這位年輕的教授都十分欽佩。
在長期的國外留學生活中,李四光親身感受到中國人受盡歧視的恥辱,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他曾說:“我們不能不承認人家的文化程度比我們高,藝術比我們精。人家的地方已經開辟到十分田地,我們的一塊沃土,還在那里荒著。請他們來做好了,再拱手奉還給我們,世界上恐怕沒有那么一回事。所以,我們的一線生機,還是在我們的民族,大家打起精神,舉起鋤頭向前挖去。”
所以,李四光上課的時候,除了科學上的一些專有名詞以外,他始終堅持用中文講解。有一次,上課的時候,一個學生叫他“Mr.李”,叫了幾聲,他就問那個學生叫誰?那個學生說:“叫你。”李四光說:“你可以稱我老李、小李或阿貓、阿狗什么的,但是我不準你叫我‘Mr.李’。”
李四光教的是巖石學。他常常不帶書,只帶一些巖石標本,靠著幾支粉筆就把課講得妙趣橫生,同學們非常喜歡上他的課。即使是考試,李四光也別出心裁。
有一天,李四光對學生們說:“大家復習一下這一個月來我們學過的知識,下一堂課我們要考試。”聽完他的話,所有同學都回去復習了筆記。
第二天開始考試,最先是一張試卷。同學們一看,咦,不難啊。每個人都奮筆疾書,沒用多少時間就答完了。等有人開始交卷了,李四光敲著桌子說:“大家不要走,剛才的試卷是第一道題。下面發第二題。”
所有人都愣了,不知道老師要搞什么名堂。“現在我發給你們的,是編了號的巖石標本。請大家答出你手中標本的名稱、礦物成分、生成條件。”
“這也叫考試?”學生在下面議論紛紛。只見李四光說:“同學們,我們學地質的,如果知識僅僅停留在書本上,到了大自然,分不清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那顯然是不行的。”
通過這場別開生面的考試,同學們都注意到將書本知識和生活中的實際結合起來,真正地學到了一些本領。
李四光主張要深入到自然中去,將書本的知識與自然結合起來,決不能孤立地看問題。他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每講完一節知識,他都要帶學生到野外考察。
有一次,他領著同學去玉泉山考察地質。這個地方,有個德國的地質學家來考察過,還出了本《西山地質志》,說明了此地有巖漿巖和閃長巖。李四光拿出兩種巖石,告訴學生這是沉積巖與火成巖,并教導了分辨方法。他說:“根據剛才我們學到的知識,大家就在這一帶找,看看哪些是火成巖,哪些是沉積巖?”
有學生問道:“李先生,《西山地質志》里說這一帶只有巖漿巖,沒有沉積巖,我們能找到嗎?”李四光耐心地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你還是靠自己的眼睛來分辨吧。”這時,有個學生拿著塊巖石大叫起來:“快來看,這不是沉積巖嗎?”所有人都圍了上去,嘖嘖稱奇:“真的有沉積巖啊。”李四光卻搖頭說:“大家先別忙下結論,再找一些證據。”
他們翻過山坡,發現山下有個石灰窯廠。原來這里產石灰巖,專門用來供煉鐵用的。事實證明,這里的巖石確實是沉積巖。過了一會,同學們在附近發現了花崗巖,卻怎么也找不到李希霍芬在這里發現的閃長巖。難道是李希霍芬弄錯了?
同學們不敢相信自己的判斷,將巖石拿到李四光面前說:“李先生,這個是花崗巖還是閃長巖呢?”李四光用放大鏡仔細觀察了標本,然后說:“這是花崗巖!”原來,這兒的花崗石經過風化,被流水沖刷,在山谷里已經變成很細的砂粒,非常不好辨認。李希霍芬可能將它錯當成閃長巖了。面對這樣的事實,同學們議論紛紛:“下定義的都是些有名的專家啊,我們怎么能推翻他們的結論呢?”
“是啊,李希霍芬還親自來這里調查過呢,我們要是說他弄錯了,那他——”
看著爭論不休的同學們,李四光揮了揮手,微笑說:“同學們,做地質這行,必須從實際出發,認真調查后才能得出結論。而不能盲從書本和專家,我們只能相信事實。”李四光這種嚴謹、求實、不崇拜書和權威的研究精神深深影響了一代地質人。
李四光一心一意進行學術研究,對自己的外在倒沒怎么打理。他衣著樸素,即使衣服破了也就打個補丁繼續穿。當時北大教授的工資很高,其他教授上班都雇包車,他卻騎著自行車上班。
有一天,學校安排李四光陪同一名叫推士的英國人參觀地質系。那個英國人非常傲慢,見到李四光穿得十分寒磣,而且用中文向他介紹情況,他生氣地對翻譯說:“我們今天不參觀了,也不知道北大哪里找來這樣一個寒酸的人來介紹。等明天換個會英語的人再說吧。”李四光聽了,不慌不忙地用英語回答:“明天來了也是由我奉陪。”恰好這時,有個教授走過來,聽到李四光的話,問:“李四光教授,明天還要陪客人嗎?”翻譯一聽,驚訝地叫起來:“您就是李四光教授嗎?”
李四光仍然禮貌地點頭。推士慌忙道歉:“李四光先生,方才失禮了,請多包涵。”這位英國人也知道李四光的大名,只是他沒想到,這么著名的教授居然穿得如此樸素。
李四光在北大任教時期,培養了一批以事實說話,有著嚴謹研究精神的學生,為中國的地質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入選理由:
多角度地觀察著名的科學家,發現其實除了研究學問之外,他們還具有很多別的品質。
阿離之言
李四光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清貧科學家。所謂有中國特色,在于他小時候勤奮刻苦,吃苦耐勞,有革命奮斗精神等等。
李同學的成長歷程并沒有傳奇性,可以說是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小時候這位同學成績優異,于是在1904年被選派到日本留學。他在日本受到了帶有漢民族主義的革命思想影響,成為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一代國父孫中山贊賞李四光的志向:“你年紀這樣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氣。”
1910年,李同學畢業了,成長為有志的優秀留學青年,從日本學成回國。這時候,他的人生發生了改變,優秀的留學青年在當時是多么的寶貴,地位超然。武昌起義后,他被委任為湖北軍政府理財部參議,后又當選為實業部部長。可惜,這樣的政治生涯沒有維持太久,人人痛恨的袁世凱上臺后,李四光再次離開中國,被迫再次去留學鍍金——到英國伯明翰大學進修。在獲得碩士學位后,李四光決意回國效力。
回到新中國懷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擔任了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全國科聯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這樣的經歷證明了學習是多么重要,留學是多么重要,知識是多么重要。不過,李四光并非取得了輝煌的榮譽就止步不前,他的愛國心和使命感不是每個人都有的。能讓李四光在科學史上進入名人的行業是因為他還有著更加卓越的表現。
李四光的最大貢獻是創立了地質力學,并以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分析了中國的地質條件,從理論上推翻了中國貧油的結論。毛澤東、周恩來根據他的建議,在松遼平原、華北平原開始了大規模的石油普查。
要知道,作為入選本書的名人,光在國內有知名度是遠遠不夠的。1947年7月,李四光代表中國出席第18屆國際地質大會,第一次應用他創立的地質力學理論,作了題為《新華夏海之起源》的學術報告,引起了強烈反響。從此,地質力學這一由中國人創立的新學科正式載入史冊。
1956年,李四光親自主持石油普查勘探工作,在很短時間里,先后發現了大慶、勝利、華北、江漢等油田,為中國石油工業建立了不朽的功勛。這樣,他不僅摘掉了“中國貧油”的帽子,也使自己獨創的地質力學理論得到了最有力的證明。
所以,要成功,沒有天才般的智慧不要緊,沒有傳奇的人生際遇也不要緊。我們可以踏踏實實積累知識,埋頭苦干。
上一篇:李白戲番使
下一篇:歐陽修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