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與都江堰
【概說】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的西北部,這是中國秦朝時修建的水利工程,今天還在發(fā)揮著作用,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都江堰橫跨岷江之上,是兩千年前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tǒng),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號稱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
今天,都江堰已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作為一項世界級文化遺產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故事錦囊】
戰(zhàn)國時期,為了加強秦國的實力,秦昭王開始重視農業(yè)生產和水利建設。有一個叫李冰的水利專家引起了他的重視。當時,蜀郡剛剛并入秦國版圖,人心不穩(wěn),加上這一地區(qū)經常發(fā)生洪澇災害,所以秦昭王決定派李冰到蜀郡做太守。
李冰一上任,就立即下去體察民情。他先對岷江做了一番考察,發(fā)現(xiàn)岷江上游兩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一到了灌縣,地勢變得平坦,大水毫無遮攔,往往沖決堤岸;特別是在灌縣西南有一座玉壘山,正好擋住了江水東流,每到洪水季節(jié),江水無處排泄,很容易造成水患。
李冰心想,要消除水患就必須修建渠道,使水能灌入渠中,這就必須首先鑿開玉壘山,打開江水東流的通道。
準備就緒后,他帶領百姓在玉壘山鑿開了一個二十米寬的口子,稱它“寶瓶口”。然后在江心構筑了分水堰,把江水分成兩支,讓其中的一支流入寶瓶口。分水堰前端猶如魚頭的形狀,所以取名為“魚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洶涌而來的江水分成東西兩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東股的叫內江,是灌溉渠系的總干渠,渠首就是“寶瓶口”。他親自規(guī)劃、修建許多大小溝渠接到了寶瓶口,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扇形水網。
后來,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在魚嘴分水堰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以保障灌區(qū)免遭水淹。同時,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旋渦作用,還有效地沖刷了沉積在寶瓶口前后的泥沙。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杜絕了水患和旱災,農業(yè)生產迅速發(fā)展起來,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
【知識庫】
沐猴而冠
秦朝被推翻后,項羽實力最強,開始驕傲自大起來,他曾說:“一個人有了地位,如果不回故鄉(xiāng)夸耀一番,就好比穿了一身綾羅綢緞在夜間走路一樣,沒有人會知道。”他手下的一個謀士聽到后感慨地說:“人們都說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說對了?!辈涣?,這句話傳到了項羽的耳朵里,他非常生氣,就立即把那人抓來,投入鼎鑊里活活烹死了。
上一篇:國學《望帝啼鵑》賞析
下一篇:國學《李杜詩篇萬古傳》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