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觀其神骨,洞其品行
【原文】
語云:“脫谷為糠,其髓斯(1)存”,神之謂也?!吧津q(2)不崩,唯石為鎮(zhèn)”,骨之謂也。一身精神,具乎(3)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他家兼論形骸,文人先觀神骨。開門見山,此為第一。
【注釋】
(1)斯:語氣助詞,“仍然,依舊,還”。
(2)騫(qiān):拔去,引申為破壞,損壞,此處做“脫落流失”的意思。
(3)具乎:集中于,體現(xiàn)于。
【譯文】
俗話說:“去掉稻谷上沒有多大用途的谷糠,而稻谷的精華——米依然存在,其本質不會因外殼的磨損而改變?!睂τ谌藖碚f,這個精華體現(xiàn)在一個人的內在精神與氣質。俗話又說“山岳表面的泥土雖然經常脫落流失,但它本身卻不會崩塌碎裂,因為它的核心是硬如鋼鐵的巖石,任風吹雨打紋絲不動?!边@里所說的“鎮(zhèn)石”,猶如支撐一個人形體最堅硬的部分——骨骼。一個人的精神與氣質,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兩只眼睛里;一個人的骨骼豐俊與否,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他的面孔上。別家觀察諸人面相,既要看他們的內在精神狀態(tài),又要考察他們的體勢情態(tài)。然而文人看他人面相時,首要看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和骨骼豐俊與否。“神”和“骨”是識別一個人的門戶和綱領,有開門見山之作用,因此把神骨作為第一篇。
【解讀】
識人先察神骨,為觀人第一要訣。“神”在觀人中處于提綱挈領的地位。他是人類生活閱歷,修養(yǎng),學識等多種因素的精華之所在。不會隨著人的情緒的變化而有所改變。“神”也不能脫離具體的物質獨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常言道“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眼睛往往會泄露出心底的秘密?!肮恰迸c“神”比較起來,則有一種高深莫測的神秘感,“骨”的神俊與風逸與“神”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曾國藩曾說“一身精神,具乎兩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典例闡幽
人命稟于天,而表侯于體
姑布子卿是春秋時期最有名的相學名家,齊莊公即位不久,聞有此奇人,急派車馬征召姑布子卿。姑布子卿奉命應召,日夜兼程趕往臨淄。
金殿之上,齊莊公見姑布子卿黑瘦矮小,相貌丑陋甚至可憎,不由得心中生厭,說:“你就是姑布子卿?”姑布子卿看其一臉不屑之情,不覺心灰意冷,后悔應召,他回答說:“正是小民。”齊莊公打量了他幾眼,冷笑道:“聽說你能察人之貌,知其生死將來?”
姑布子卿回答說:“人命稟于天,則有表侯于體,相有百相,命有百名,正所謂天有玄機,而俗人莫能察也。小民能察,自是順天應時,探其表而斷其內;若幸無差,也是天以告我,非小民臆測之功也。”
齊莊公說:既是如此,你看看寡人面相如何?姑布子卿抬頭看了齊莊公一眼說:“大王頭中四方,富貴吉昌,燕頷虎頭,威震九州,勇猛好武,真是一代霸王之相??!”齊莊公聽罷暢聲大笑。姑布子卿說:“大王額廣高闊,此為少年有成之相;神目黑白分明,光彩奪人,命當身居顯位??v是先立后廢,終仗天助化險為夷,失而復得,小民在此恭賀大王了。”
一語畢,滿朝文武都很震驚,齊莊公更是驚駭莫名,心頭大震。齊莊公小時候英武勃發(fā),聰穎過人,頗受齊靈公之愛,年紀稍長即讓他執(zhí)掌軍旅大事,自是少年老成,其后齊靈公又力排眾議,立為太子。后來只是因為齊莊公好勇斗狠,自視甚高,百無禁忌,齊靈公一怒之下,廢其太子之位改立公子牙,齊莊公絕望之際,不想天公作美,齊靈公廢他之后一個月,便一病不起,暴卒而死。公子牙立足未穩(wěn),齊莊公乘此良機,買通朝中重臣崔杼,囚禁公子牙,反客為主,登上王位。此事雖朝中重臣人人皆知,然事關齊莊公,如此行篡逆大事,自不敢聲張,個個裝聾作啞,因此外人都不知道,如今這等隱情竟被一個窮鄉(xiāng)僻壤的草民一語道出,眾人怔怔之余,只能暗嘆姑布子卿之才。
齊莊公也是如此,但臉上卻十分的平靜,他眉頭一皺,道:“寡人將來如何,你可知道?”
姑布子卿說:“大王時下享國不久,他日富貴威名自然不用說了?!?/p>
齊莊公大笑,賜姑布子卿一百金,他沒有接受。
金殿下來,朝中大臣紛紛請姑布子卿相面,姑布子卿推辭不過,只好接受酬金,一一相過,獨崔杼,慶封二人酬金他堅決不收,晏嬰很奇怪,私下問姑布子卿,姑布子卿說:“在下遍觀諸人,獨大人善相無私,是以明告:他們是將死之人,在下不敢受啊?!?/p>
晏嬰一驚,小聲道:“他二人乃大王寵臣,權傾朝野,何為將死?”姑布子卿說:“命由相生,我觀二人額頭尖狹低陷,必有死厄之災;鼻短小偏塌,必是為人不義,愚頑駑鈍,媚上奴下之輩,此二人眼下雖富貴之極,不過轉眼即逝,破敗之禍,當在不遠?!?/p>
晏嬰沒說什么,一會又問:“先生不受大王重金,又是為何?”姑布子卿嘆息說:“天機不可泄漏,大人莫怪。在下勸大人潔身自好才是。”晏嬰見他吞吞吐吐,就不再深問,心中不免迷惑不解,辭別之際,晏嬰忍不住又問:“先生可否片言相告?”姑布子卿感其至誠,于是說:“齊將亂,王死難?!标虌肼犞@駭,未及細問,姑布子卿已經抽身而去。
果然公元前548年,齊莊公與崔杼之妻棠姜私通,被崔杼所殺,齊國大亂。及齊景公繼位,以崔杼為右相,慶封為左相。齊景公二年,慶封借崔氏家亂之機滅了崔氏一族,崔杼自殺。齊景公三年慶封受國中大姓圍攻出奔魯國,亡命他鄉(xiāng),齊景公十年終被執(zhí)而殺之。此間變故正如姑布子卿所言。
曾國藩雙目如炬,江忠源必成大器
曾國藩識別人才,有一個著名的典故,曾國藩見到江忠源,就說:“京城沒有這樣的人才”,又說江忠源“當悲壯節(jié)烈而死”。根據何在呢?結果證實了他的預言了么?
江忠源,字常儒,號岷樵,湖南新寧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少年時即能寫一手好文章,15歲便考中了秀才,25歲考中舉人。1838年(道光十八年),江忠源第一次進京參加會試。由于盤纏不多,到達京城后,江忠源非常落寞,而且也沒有幾個人愿意跟他交往,只有極少幾個人跟來來往。
一次,江忠源落榜而歸。在離開京城前,他在下榻的旅館的壁上題寫了一首詩:“勞生無計了情緣,踏遍紅泥意黯然。萬里關河魚腹紙,五更風雪馬頭鞭。浪游燕市悲前事,小別章臺感隔年。寂寂曉風殘月里,選詞誰唱柳屯田?!?/p>
江忠源這次的京城之行,雖然落榜,但還是頗有收獲,他結識了湖南老鄉(xiāng)歐陽兆熊和黎樾喬。歐陽兆熊第一次見到江忠源時,認為此人今后必有建樹。在京城當侍御的黎樾喬,第一次看見江忠源時,竟然預言今后必定是個勇士,且會戰(zhàn)死沙場。
歐陽兆熊和黎樾喬兩人對江忠源的評價,引起了曾國藩的注意。曾國藩是個京官,在京城湖南人的圈子里影響很大,歐陽兆熊和黎樾喬跟曾國藩頗熟,尤其是黎樾喬跟曾國藩交往頗深。他預言江忠源必死于戰(zhàn)場令曾國藩很是不解:當時天下太平,江忠源是一書生而非武將,又怎么會在不打仗的年代死于戰(zhàn)場?
江忠源雖然落第,但仍沒放棄參加會試,每三年一屆他必到。這也讓很多人刮目相看,曾國藩也看到了江忠源這一點,認為他精神可嘉。此外,江忠源還非常仗義:當時趕往京城的考生來自全國各地,路途遙遠,最好的交通也是馬車,因此有些人因身體不好,客死回鄉(xiāng)途中。江忠源曾三次主動將死者護送回故里。曾國藩也有心結交這個舉人。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江忠源第三次進京參加會考。他打算參加會試后留居京城,便跟隨郭嵩燾來求見曾國藩。江忠源在曾國藩面前顯得很開朗,沒有絲毫拘謹,賓主談話非常活躍。因為是同鄉(xiāng),兩人聊得更多的是市井瑣事,不時開懷大笑。江忠源毫無掩飾,胸襟坦蕩,俠氣酣暢的性格,給曾國藩留下深刻的印象。曾國藩有相見恨晚的感覺。分別時,送他出門。郭嵩燾問曾國藩:“滌兄一向眼光獨到,請問江忠源前程如何?”曾國藩說:“此人他日當辦大事,必立功名于天下,然當以節(jié)義死。”郭嵩燾一愣,問道:“何以見得?”曾國藩說“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無文飾者,必成大器。”
曾國藩對江忠源的評價與黎樾喬的預言異曲同工,黎樾喬和曾國藩言談舉止都非常謹慎,從不隨便評價別人的。很多聽者非常吃驚:不知江忠源有何能耐令這位侍郎大人另眼相看。正因為這樣,那些考生對江忠源也逐漸生出些許羨慕,江忠源的形象在湖南考生中逐漸好起來。
江忠源的盤纏用盡了,曾國藩勸他回家,并答應為他提供旅費??山以春鋈徊晦o而行,曾國藩發(fā)現(xiàn)以后,急忙追趕。追到長辛店,見江忠源正在用午膳,曾國藩安慰道:“以你的才干,日后定有建樹,但有父母在堂,還是先回去吧!”說罷,拿出一百兩銀子送給他作為回鄉(xiāng)的旅費。
曾國藩因追趕江忠源,卻耽誤了自家吃飯,門客到處找,都沒有找到。曾國藩回家時,門客問他去了哪里,曾國藩回答:“為江忠源餞行了?!遍T客問道:“此人究竟有何長處,值得滌公如此費心?”曾國藩說:“岷樵必以忠節(jié)聞名天下,諸君都比不上他,以后諸位就知道了。”
江忠源的俠骨柔腸,對人的深刻同情和俠義之氣,贏得了不少美譽,他與注重修身養(yǎng)性的曾國藩被譽為當時操節(jié)最佳的兩個湖南人。他們助人為樂,在官員和學者中有口皆碑。傳聞說,京城里只要死了應試生員,曾國藩必送挽聯(lián),江忠源必會幫忙買棺材并將靈柩送回故里。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朝廷對參加三科會試未中的舉人進行六年一次的大挑,江忠源名列二等,當了個教職官員。江忠源慨然說道:“窮達,命也。謀個教書的職位,奉養(yǎng)親人算了。”江忠源后來在新寧辦團練,號楚勇,鎮(zhèn)壓了境內的雷再浩、李元發(fā)起義,升為浙江秀水知縣。
江忠源生長在湖南新寧,此地乃湖南西南邊陲,有窮鄉(xiāng)僻壤之稱,境內百姓因饑餓而反叛,他在浙江秀水任知縣時又親歷浙江大荒。江忠源深知百姓疾苦,尤其痛恨為富不仁之徒,以為正是這些人把窮人逼上梁山。太平天國初期,曾作詩一首警告為富不仁之徒:“哀此貧氓力耕種,年豐僅足償什一。今年不復望有年,坐令溝壑填白骨。但見富人百無憂,誰憐貧者為饑出?貧人一旦為饑驅,富人豈得安其室?
江忠源因此認為百姓造反,情有可原。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的想法。太平天國起義后,曾國藩奉旨回湖南操辦團練,江忠源的新寧團練就成了樣板。很快,江忠源就投身到與太平天國起義軍的戰(zhàn)斗中,表現(xiàn)非常突出,屢立戰(zhàn)功。由于功勛卓著,在短短的3年間,他青云直上,從知縣升為安徽巡撫,成為封疆大吏。
1853年11月江忠源率兵勇2700余人從湖北向廬州進發(fā),12月8日,在途中接受安徽巡撫大印。兩天后進入廬州布防拒敵。然而,廬州城單墻矮,兵力、物資均不充足,江忠源急忙上奏請兵、要餉,固守待援。咸豐皇帝先后令河南、江蘇等省兵勇萬余赴援,又命湖廣總督吳文镕將留守武昌的江忠源舊部全數遣往廬州。令江忠源沒有想到的是,太平軍火速進逼廬州,于12月12日兵臨廬州城下。此時,江忠源僅僅進城兩天。
由于太平軍來勢兇猛,先后擊敗由安徽東關來援的總兵玉山部清軍2000余人,以及由六安來援的總兵音德布所部。其他各路援軍聞風喪膽,不敢來援,致使江忠源被太平軍包圍,身陷孤城絕地。太平軍將廬州圍得水泄不通,猛攻36天,最終廬州被太平軍攻破。江忠源見大勢已去,舉劍自刎未遂,便投入關橋旁古塘水而死。
鋒芒畢露,嶄露頭角
曾國藩曾說:“論兵戰(zhàn),吾不如左宗棠;為國盡忠,亦以季高為冠。國幸有左宗棠也”。
左宗棠父親早逝,家境貧寒,祖上留下幾十畝薄田,他與哥哥商議,全都留給了寡嫂,自己孑然一身,到私塾、學院講學糊口。后來中了舉人,他依然只是個窮苦的教書先生,但有不少人慧眼識英才,認為左宗棠絕非池中之物。
第一個是左宗棠的岳母王夫人。王夫人夫家姓周,是書香門第,雖說丈夫周衡已去世,但家境殷實寬裕,經濟條件比左宗棠強上許多。女兒芳名詒端,字筠心,與左宗棠同年生。周詒端不僅好詩文,而且性情賢淑。以周家的條件,找個比左宗棠門第條件更好的女婿絕對不難。但自從見到左宗棠后,王夫人便喜歡上這個小伙子,認為他才氣過人,必有前途,因此將左宗棠招為上門女婿。
第二個是陶澍。陶澍與左宗棠同鄉(xiāng)。兩人結識時,左宗棠不過一介布衣,陶澍則已是高官,但他對左宗棠非常賞識。1838年,左宗棠第三次赴京會試,結果又沒考中進士。南歸途中,他繞道南京謁見陶澍。陶澍沒在意左宗棠落第,反而真誠相待,還提出將他唯一的兒子(時僅5歲)陶桄,與左宗棠5歲的長女孝瑜訂婚,這提議連左宗棠都非常吃驚。
要知道,陶澍當時60歲,已是兩江總督,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左宗棠不過是一個27歲的窮舉人。左宗棠以避“攀高門”之嫌婉言拒絕。陶澍一聽,爽朗地笑道:“宗棠不必介意,以君之才,將來名位一定高于吾人之上?!辈猿忠Y為親家。左宗棠當時沒有同意。陶澍去世前,遺命兒子與左宗棠女兒結親,左宗棠那時才允許。陶澍怎么就能看出左宗棠將來必有大成就,甚至賭上兒子的婚姻和前途呢?
第三個是林則徐。1850年,林則徐已名滿天下,回鄉(xiāng)休整經過長沙,當地官員紛紛請見。林則徐嫌人太多,一律擋駕,說:“吾獨見左宗棠!”其實,林則徐也只是聽胡林翼等人談起過左宗棠。兩人見后,林則徐“詫為絕世奇才”。為了怕人打擾,林則徐專門命人將船開到僻靜處,兩人談了一夜,包括新疆問題。林則徐走時,將自己在新疆積攢的所有資料都留給了左宗棠。左宗棠當時37歲,半輩子已經過去,還是個一事無成的教書匠。林則徐怎么就認為左宗棠會有成就,甚至可能在新疆方面有所建樹,將來“西定新疆”,舍宗棠莫屬呢?
直到左宗棠40歲那年,太平天國軍隊進攻湖南,他才入湖南巡撫張亮基、駱秉章幕下,幫助參謀軍政事情。駱秉章經過一段時間考察,認為左宗棠處理事情比自己還強,索性讓這個幕僚全權處理大事,所以有人說,駱的功勞,其實全是左宗棠的功勞。
但左宗棠畢竟只是幕僚身份,處理事情難免得罪人,有人便奏明清帝,要斬左宗棠。許多朋友都為左宗棠說情,大臣潘祖蔭甚至上書清帝,說出了一句傳頌一時的話: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對一個幕僚如此評價,可謂前無古人。
左宗棠也確實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他與曾國藩等一起,平定了太平天國起義,和李鴻章一起剿滅了捻軍,接著,他進軍陜西、甘肅,用五年時間,平定回民起義,打通了河西走廊。后來,他指揮大軍入新疆,大敗阿古柏,收復了已經脫離中國16年之久的新疆,收回國土160萬平方公里!
北斗喉舌,鐵骨錚錚
自古以來忠奸不能兩立,李固雖有富貴之相,經天緯地之才,但終究免不了被奸佞之人陷害的命運。
李固,外貌形狀奇特,額頭上有像鼎足一樣突起的骨頭,腳底下踏著龜狀的紋。其父李郃,為當朝司徒。李固自小好學,博古通今。他在太學讀書時,每回家看望父母,密入公府,從不讓同窗好友知道他是官宦之子。
漢順帝時,外戚干政,人心不穩(wěn)。陽嘉二年(133),發(fā)生地震。公卿推舉李固,皇上詔問治國之策,李固以天人感應之說,勸諫順帝罷黜宦官貴戚,政歸三公九卿。次年,順帝拜李固為議郎。
為此,奸宦十分嫉恨李固,多方羅織罪名陷害,幸有黃瓊等人力救,被貶為廣漢郡雒縣(今四川廣漢市)縣令。李固行至白水關(今廣元市北朝天驛),棄官回南鄭老家,閉門不出。年內,皇后之父大將軍梁商輔政,起用李固為從事中郎。李固建議開義路、閉利門、正風化、裁冗員,梁商不予采納,把李固調任為荊州太守。當時荊州境內民變迭起,李固到任,慰問百姓,赦免“盜寇”,半年間,州內清平,人民樂業(yè)。
永和二年(137),梁商死后,其子梁冀任大將軍,專橫跋扈,恣意妄為。南陽太守高賜等貪贓,李固上書揭發(fā)。梁冀受高賜等重賂,千里行文,要求赦免高賜。李固不避權貴,追查更急。后梁冀改任李固為泰山郡(今山東泰安)太守。當時泰山百姓起義,派郡兵千人圍攻,不能取勝。李固到任,郡兵只留百余人,其余遣散歸農,而以恩信寬待起義百姓,不滿一年,起義百姓都散歸農田。李固因功升匠作大臣(職掌宮室、宗廟、陵寢管理營造之官)。任職期間,多次上書皇帝,建議選任賢才,斥免庸官,收捕奸人,澄清吏治。順帝一一采納,吏治為之一清。
建康元年(144),順帝病逝,外戚立2歲的沖帝劉炳即位,梁太后臨朝聽政。李固升為太尉(最高軍事長官),與大將軍梁冀共掌尚書事。次年,沖帝死。李固主張立年長的清河王劉蒜為帝,而梁冀為便于操縱朝政,強立8歲的劉纘為帝(質帝)。劉纘看到梁冀橫行霸道,斥責他為“跋扈將軍”。梁冀既恨且懼,次年便毒殺了質帝。李固伏尸號哭,令醫(yī)官追究。梁冀恐罪行敗露,更加憎恨李固。
質帝死后,李固與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大鴻臚杜喬等再次力主立清河王劉蒜為帝。梁冀氣勢洶洶,朝官無不懼怕,都說“聽大將軍令?!敝挥欣罟?、杜喬堅持原議。梁冀便說通梁太后,免去李固的職務,然后強立其妹夫15歲的蠡吾侯劉志為帝(桓帝)。一年多后,甘陵王劉文、魏郡劉賄謀立劉蒜為帝,梁冀誣陷李固與劉文,李固下獄。李固門生勃海王劉調、河內趙承等幾十位大臣跪伏宮門外為李固鳴冤,梁太后遂赦免李固。李固出獄,京師百姓高呼萬歲。梁冀大驚,害怕李固的聲名威望,便殺了李固,死年54歲,人稱“北斗喉舌”、“耿直派領袖”。
李固臨終前給胡廣、趙戒寫信說:李固受國厚恩,所以竭力報國,不顧生死,意欲扶持漢室,使之中興。誰料梁冀執(zhí)迷,公等屈從,漢朝衰敗,從這時開始。我雖然死了,但絕不向邪惡低頭。
李固死后,暴尸于街頭,梁冀下令說:“誰敢去收尸,就治誰的罪。”李固學生汝南人郭亮,年15,手拿大斧、砧板,到宮門外,請求收斂李固遺體,梁冀不許。郭亮到李固遺體前哀哭守喪,遭到夏門亭長呵斥,仍無所畏懼。李固另一弟子南陽人董班守喪,一連十天,不肯離去。梁太后便允許他們扶柩歸葬李固于原籍南鄭縣柳林小營村(今屬河南省修武縣城固縣)。
上一篇:《韓非子·韓非與《韓非子》》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曾國藩《冰鑒·七·剛柔分內外,察人易不周》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