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藝術的永恒性》
這是美國當代美學家馬爾庫塞一生所寫的唯一的單行本的專門美學著作。該書副標題是“對一種特定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批判”。“特定馬克思主義美學”指以蘇聯為代表的“正統馬克思主義美學”。該書1977年用德文在慕尼黑出版,翌年,作者與其夫人將該書譯成英文,并改名為《審美維度》在美國波士頓出版。
全書圍繞著對“正統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批判而展開。該書只分段落,而沒有為各段落標出標題。馬爾庫塞在該書中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他的觀點非常清楚地表現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偏見,只有個別地方有些參考意義。
一、否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馬爾庫塞承認藝術是一種意識形態,但他不滿于“正統馬克思主義美學”把藝術劃歸為上層建筑,從而為經濟基礎所決定。首先,他認為,這個命題違反了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它屈服于物化的現實,忽視了藝術超越特殊社會條件的永恒性品質, “把物質基礎視作真正的現實,并從政治上貶低非物質力量,特別是個人的意識和下意識以及它們的政治功能”。在馬爾庫塞心目中,馬克思主義的決定論其實不在于主張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聯上, “而在于認為,社會意識包括個人意識的特定內容及其對于革命的主觀潛能這個簡單化的概念”。所以,在馬爾庫塞看來,“藝術的基本潛能恰在于它的意識形態性格,在于它對基礎的超然關系”。由此,馬爾庫塞進一步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沒有說明“藝術有沒有超越特殊社會條件的品質,這些品質又是怎樣同特殊的社會條件發生關聯的”。歸根到底,這種用社會內容、用特殊的生產關系來解說藝術作品的觀點,并沒有觸及一件藝術作品美不美,真不真的問題,而且,這樣一種解說方法必然陷入相對主義,看不到藝術作品中永恒的東西。其次,馬爾庫塞認為,上述這個命題貶低了整個主觀性領域,即不僅貶低了“理性主體,連內心、情緒和想象也變得一文不值”。在馬爾庫塞看來,主體的主觀性領域在藝術活動中恰恰是一個不可少的特質,它具有反對現實、超脫現實的積極作用。他指出,對主觀內心的肯定并不象“正統馬克思主義美學”所說的那樣,是資產階級的東西,相反,它能“否定當前流行的資產階級價值”,因為, “隨著對主觀內心的肯定,個人跨出了交換關系和交換價值的羅網,擺脫了資產階級社會的現實,進入了另一種生活境界”。基于此,馬爾庫塞指出,“‘逃向內心世界’,堅持私人范圍,很可以作為堡壘來反抗支配人生一切方面的社會。內心世界和主觀性很可以變化,借以推翻經驗,促成另一個世界的內外空間”。再次,由這個藝術的主觀性原則出發,馬爾庫塞認為上述那個命題還取消了藝術的自主性。照馬爾庫塞看來, “藝術有一種抽象的、幻想的自主權:私自任意虛構新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說,藝術能夠對現實加以升華,進行美學加工,這一者肯定了人的主觀性,否定了既存現實的客觀性,二者表現了現實所未存的真實內容。“正統馬克思主義美學”的經濟基礎決定論就抹殺了藝術的這種自主性。
二、否定藝術的無產階級革命職能。馬爾庫塞承認藝術是革命的武器,藝術有它的政治職能,但他不認為藝術的革命職能,要體現在無產階級身上,他主張藝術的政治職能體現在它的美學質量上,它不依賴于任何階級。他具體從兩方面展開了藝術問題上無產階級革命論的批判:第一,從理論上看,一件作品表現了某個階級的利益和觀點,這還不能使它成為一個真正的作品,這只具有題材性的質量,而絕不構成藝術品的要素。在馬爾庫塞看來,“藝術的普遍化不能以一個特定階級的世界和世界觀為基礎,因為,藝術預想著一個具體的全稱命題,即人性,這是任何階級,既使是馬克思稱之為‘普遍階級’的無產階級也不能體現的”。馬爾庫塞承認,人在歷史上的實際表現由其階級地位決定,但他不認為階級地位是人的命運的基礎。愛與恨、樂與悲、希望與絕望,這些屬非物質的東西,突破了階級結構,“它們算不上‘生產力’,但是對于每一個人,它們都是決定性的,它們構成了現實”。而階級斗爭只是一個特殊的歷史現象,它不具有普遍性。因此,藝術的基礎不在階級性上,而在共同人性上。第二,從社會實際來看, “正統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這個命題已經過時,它不適合于現時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狀況。馬爾庫塞認為,在現實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由于資本主義國家機器的剝削形式發生了變化,無產階級已和既存社會和而為一,從而喪失了它的否定性,這樣,無產階級就和以前相反地成了既成現實的肯定力量。因此,藝術的革命職能并不體現在對無產階級的表現上,而是體現在對人的意識的影響和改造上, “藝術不能變革世界,但卻有助于變革能夠變革世界的男女們的意識和傾向”。藝術就是通過對人的意識、本能的影響和改造而實現其革命職能的。
三、否定反映式地模仿說。馬爾庫塞承認,對于藝術要從社會現實出發去解釋,但他不主張藝術是反映式地模仿現實,從而使藝術和現實之間存在著直接的同一性。馬爾庫塞認為,藝術對現實的模仿是一種批判性模仿,而不是直接的模仿,藝術中所表現的已不是現實本身的直接性,而是一種“人造的、藝術的直接性”,“模仿是以疏離、推翻意識為手段的表現方式”。藝術所創造的就是這樣一種不同于日常事物的虛構的世界、幻想的世界,但是,藝術“作為虛構的世界,它比日常現實包含更多的真實。……只有在幻想世界中,事物才顯得是它本來有和可能有的樣子。”正是基于此,馬爾庫塞才指出“藝術的世界是另一種現實原則的世界,是疏離的世界——而且,藝術只有作為疏離才能履行一種認識的職能:它傳達不能以其它任何語言傳達的真實”。因此,“藝術打開一個其它經驗達不到的領域,人, 自然和事物不再屈從于既定現實原則的領域,主體和客體遇到了他們在社會上被拒絕的那種自主性的顯現”。可見,在這個問題上,馬爾庫塞的核心觀點就是主張藝術的真實在于異于現實,通過否定現實而表現一種現實所未有的真實。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繪畫》(筆記)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論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