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隨境走,這里的境是人的閱歷、心境。“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少年讀《清明》,讀到的是情趣,瀝瀝春雨,人在雨中行,浪漫優雅;中年讀《清明》,讀到的是感懷,或得志,或失意,噓吁也好,嘆息也罷,需要一個去處借以宣泄;老年讀《清明》,讀到的是思念,清明祭掃,追念逝者,更覺生死兩茫茫,人生無常。
《清明》的寫作者是晚唐著名詩人杜牧。杜牧,出身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宰相杜佑之孫。杜牧自幼聰穎好學,博通經史,有理想有追求。23歲寫成《阿房宮賦》,譽滿京華,26歲中進士,后轉任各地,官至中書舍令。杜牧生不逢時,空有抱負,郁郁不得志,以風流放蕩處世。在揚州工作時,杜牧寫下千古名句“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有一點特別要注意的,即便是風流,也是有區別的:世俗之人,僅僅是男女荷爾蒙的撞擊,是純粹的色情交易;杜牧的風流,是對國家和皇權墮落的痛苦回避,留戀青樓、沉迷酒館,是他寄情抒懷的一種方式。只有情懷如斯、詩才如斯的杜牧,才能寫出高度凝練的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應該感謝那個牧童,是他的遙手一指,杏花村,一個令人神往的村落,出現在詩人杜牧的眼前,同時,也映現在千年之后的我們的面前。現在,我的目光落在了杏花村,因為我的少年早已離我杳杳遠去,我的老年還很有些時日才能來臨,我的這般年齡,得志和失意都品嘗過了。杏花村,對于像我這樣人到中年的男人來說,是有巨大吸引力的。
不得不承認,杏花村是很美的。杏花村因杏花而美。世間花很多,世間美的花很多,然而,杏花卻以姿色多變為美,含苞時呈紅色,開花后漸淡,花落時又變成純白色。北宋詩人楊萬里這樣描繪杏花:“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別眼看天工。”無變化的花,它的美大概是僵硬刻板的,決不生動。杏花像容顏姣好的女人,有歡顏之美,有病態之美,有生氣之美,儀態萬千。
以杏花裝扮一個村莊,是怎樣一種壯觀氣象?“一波春水繞花身,花影妖繞各占春。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作塵。”大文學家王安石的詩句寫杏花濃彩重墨,酣暢淋漓。杏花村,不知是誰的創意。這位先生應是逸興遄飛、不拘一格的,他可以用梅花,用梅花就叫梅花村;他也可以用蘭花,用蘭花就叫蘭花村;他還可以用梨花,用梨花就叫梨花村。然而,他偏用杏花。他不會不想到,杏花的變異多解。用杏花,比用其他花,多了一層風險。它含苞時的絢麗燦爛,綻放時的黯淡灰暗,花落時的凄楚悲愴,都各有所喻,尤其是紅杏出墻的諷喻,更是眾所周指。然而,這位先生的心思、膽量,也正是以杏花得以體現。大概他是考慮到與酒的匹配,梅花太生硬,蘭花太俗套,梨花太膚淺,唯有杏花正好。“寄花寄酒喜新開,左把花枝右把杯。欲問花枝與杯酒,故人何得不同來。”
杏花村絕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一個村莊,杏花是它的外表、酒是它的實質,或者說杏花是它的形體、酒是它的精神。無酒之花,虛無飄渺;無花之酒,不見神采。杏花村,是這樣一番景象——隨處可見斜矗著的酒旗,隨處可聞沁人的酒香。杏花與酒的結合,使得這一個村莊,有形有神,形神俱佳。同時,杏花村是一個經營著的村莊,假如它是封閉的、自娛自樂的,那它的生命力不會那么強勁。它是開放的、包容的,隨時迎接遠方來的客人。他可以是貶謫遠遷的官員,也可以是進京趕考的秀才;他可以是腰纏萬貫的商人,也可以是家道中落的書生,甚至是獵艷尋歡、嗜賭成性的浪子。遠遠地看到“杏花村”三個大字,或是月黑星稀杏花村的紅燈籠,心頭泛起陣陣暖意,進得村莊,在這里,叫上兩道菜,燙上一壺酒,感覺到家了。
杏花村的酒菜很香,杏花村的女人也很香。杏花村不是風月場所,但是因為杏花村有杏花、有酒香,似乎杏花村的女人沒有理由不香。杏花村女人的香,是杏花香與酒香諧和的香,一種引人遐想的香。杏花村的女人,都是良家女子,有丈夫有孩子,眉宇間透出真誠,舉手時不見做作,多情男人不看如何?
杏花村是一個銷魂村,在此處銷魂,意為靈魂在這里得到錘煉、得到考驗。意志薄弱的人,將在這里沉醉身體,迷失方向,杏花村使他不能自拔,痛苦萬狀;頭腦清醒的人,將在這里稍作停留,休養身心,繼續前行,杏花村是他南來北往的驛站,驛站風物,權當觀賞,入眼不入心。
杏花村,注定要被人愛著,又被人恨著。有一句話似乎可以言說:我愛你,將你送到杏花村;我恨你,將你送到杏花村。杏花村,是天堂?還是地獄?
杏花村的酒旗,飄在風中。在中國人的心里,特別是讀書人的心里,始終有一個美妙之境潛藏,它就是桃花源。桃花源里“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然而,桃花源所描繪的景物和沒有階級、沒有剝削、人人平等、自給自足、和平恬靜的理想狀況,都是作者的想象,是不真實的,是虛擬的。
與桃花源相比,杏花村就現實得多、可信得多,原因有幾點:一是杏花村直面現實,承認社會不理想、人生有差別,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滿意、每個人都得到快樂;二是杏花村認可人有欲望,并且有實現欲望的自由與權利,所謂痛苦,實際就是人的欲望得不到滿足,杏花村給人一種心靈上的慰藉,雖然它不能幫人實現最終的夙愿;三是杏花村是可造之景,不像桃花源不可復制。
近年出現了杏花村歸屬之爭,其實沒有必要,再造幾個杏花村,并不難。
若問我的選擇,我不去桃花源,還是去杏花村。去杏花村喝酒!哦,我忘了,我不喝酒。杏花村,茶也是有的吧?
去杏花村,喝茶,看杏花,還有杏花香的女人。
上一篇:《冬天的懺悔》蔣新散文賞析
下一篇:《古村行》任曉璐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