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2】科學的歷程(第二版)
(吳國盛著,北京大學出版社,95.6萬字,2016年7月第18次印刷,79元)
△緒論、1—10卷:①東方:古老文明的源頭;②希臘:科學精神的起源;③中世紀:西方不亮東方亮;④16、17世紀:近代科學的誕生;⑤18世紀:技術革命與理性啟蒙;⑥19世紀:古典科學的全面發(fā)展;⑦19世紀:科學的技術化、社會化;⑧20世紀:探究宇宙與生命之謎;⑨20世紀:高技術時代;⑩科學處在轉折點上。
○科學一開始就有兩個來源,首先是好奇心,以及獲得一個整體世界觀的內在要求。
○太古代距今45億年;原生代距今24億年;古生代:寒武紀(距今5.7億年)、奧陶紀(5億年)、志留紀(4.4億年)、泥盆紀(4億年)、石炭紀(3.5億年)、二迭紀(2.85億年);中生代:三迭紀(2.3億年)、侏羅紀(2.3億年)、白堊紀(1.37億年);新生代:第三紀(6700萬年)、第四紀(250萬年)。
○西方第一個哲學家泰勒斯只留下一句話:“萬物源于水”。
○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中國獨立發(fā)展的科技文明、農學、中醫(yī)藥學、天文學、數(shù)學、陶瓷技術、絲織技術、華夏建筑。
○有兩個偉大的歷史事件使18世紀成為一個光輝的世紀,它們是英國的產(chǎn)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
○富蘭克林:統(tǒng)一了天電和地電,破除了人們對雷電的迷信;發(fā)明了避雷針;提出了正電和負電的概念。
○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tǒng)論;耗散結構論、突變性和協(xié)同學。
○老子說:“無為,則無不治”。莊子說:“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天下用而不足”。無為就是不違反自然的行為和活動。人類只有順應自然,與自然適應、協(xié)作,則自然資源提供人類使用綽綽有余,否則就將破壞人與自然的平衡關系。在決定全人類命運的時刻,中國哲人所教導的生活方式具有巨大的啟發(fā)意義。
上一篇:現(xiàn)代社會沖突
下一篇:管理決策中的判斷(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