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想象》
英國新實證主義美學家和批評家理查茲的重要著作《文學批評原理》一書的第三十二章。新實證主義美學主張,只有在對語詞、句子、意義作出科學分析的基礎上討論與審美判斷有關的問題才有意義。 《想象》是新實證主義美學著作中較有代表性的章節。理查茲在這一章中特別強調對語義的分析。
理查茲首先分辨了想象所能指稱的六種不同意義。 (一) 可指產生生動的形象; (二) 可指運用比較性的語言; (三) 可指同情地再現別人的感情狀態; (四) 可指善于發明,把通常不相聯系的因素撮合在一起; (五) 可指把通常認為不相干的東西聯系起來使它們發生關聯,例如科學的想象。這種想象指的是為達到一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方式把經驗條理化; (六) 亦即柯勒律治給想象所下的定義,可稱謂那種綜合的和魔術般的力量。這種力量的表現就是使對立的和不協調的品質得到平衡或協調。理查茲認為柯勒律治給想象下的這一定義是六種定義中最重要的一種。
理查茲把詩人和普通人作了比較,認為詩人能接受廣闊的刺激,而且能作出完全的反應。普通人是把十分之九的沖動壓制下去的,因為他沒有能力有條不紊地處理這些沖動。不然他會因所見的東西太多而產生錯亂。而一個詩人由于具有優越的組織經驗的能力,就不受這種限制。因而,一般情況下相互干擾、相互沖突、相互獨立、相互排斥的沖動,能在詩人身上結合成一種穩定的平衡狀態。
但是,理查茲強調指出,藝術家身上活躍著的這些沖動卻彼此變更著對方,因而獲得很大程度的條理化。這種條理化在“普通人身上只有在罕見的機會下才會發生,一般只有通過藝術才能接受這種經驗”。因為,在一切藝術中想象表現得明顯的地方就在于能夠把紛亂的、互不聯系的各種沖動組織成一個單一的、有條理的反應。
理查茲認為悲劇最明顯地體現了想象的特點。因為悲劇最具有“使對立和不協調的品質得到平衡和協調”這一特征。在悲劇中憐憫(一種趨就的沖動)和恐懼(一種退避的沖動)得到協調,融合成一個有條理的、單一的反應,這也就是“凈化”——悲劇的標志。
最后,理查茲還指出,對立沖動的平衡是最有價值的審美反應的基礎,因為它比起一些明確的感情經驗來更能使我們的人格起作用,使我們“排除利害觀念”,以一種超脫的態度對事物作出反應。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情感與形式》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批評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