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廟祭人神”指的是什么
宗廟祭祀來源于對上古祖先的崇拜。“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釋名》中對宗廟這樣解釋:“宗,尊也;廟,貌也。宗廟即先祖形貌所在地。”所以,宗廟即祖先亡靈的寄居之地。祭祀祖先要在宗廟中進行。
宗廟祭祀是古代社會很重要的祭禮。宗廟祭祀要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世代祭祀的對象為家族的“太祖”,即家族史上有著特殊功績的第一代祖先。二、祭祀近幾代的祖先。
在祭祀的方式上,有“周祭”與“合祭”兩種方式。周祭,是施行于殷商之后的一種大型祭禮,采用多種不同的形式輪番祭祀先王及其配偶,整個過程相當煩瑣,大約需要一年的時間。合祭,是按照周代禮制規定,王室七代以上的祖先平時都收藏于太祖廟中,五年祭祀一次。
對于宗廟祭祀,周代有嚴格的規定,《禮記·王制》中說:“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昭、穆都是宗廟的排列順序。每個廟都面向南,昭廟在左,穆廟在右,依次排列。周代宗廟中的神主一般由桑、栗等木制成,平時都收藏起來,祭祀時才會取出。祭祀當天,要供上酒肉,還要奏樂和舞蹈。祭祀完畢,參加祭祀的賓客與同姓諸侯分食祖宗享用過的祭品。
上一篇:“孔門十哲”是指哪十位賢哲
下一篇:“封建制五刑”指的是哪些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