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六朝散文·陳壽·張魯傳》原文鑒賞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人也1。祖父陵,客蜀2,學道鵠鳴山中,造作道書以惑百姓3,從受道者出五斗米4,故世號“米賊”。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益州牧劉焉5,以魯為督義司馬6,與別部司馬張修將兵擊漢中太守蘇固7,魯遂襲修,殺之,惡其眾8保焉死,子璋代立,以魯不順9,盡殺魯母家室。魯遂據漢中,以鬼道教民10,自號“師君”。其來學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11,已信,號“祭酒”;各領部眾12,多者為“治頭大祭酒”13。皆教以誠信不欺詐14,有病自首其過15:大都與黃巾相似16。諸“祭酒”皆作義舍17,如今之亭傳18,又置義米、肉19,懸于義舍20,行路者量腹取足21,若過多,鬼道輒病之22。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23。不置長吏24,皆以祭酒為治25。民夷便樂之26。雄據巴漢垂三十年27。
漢末,力不能征,遂就寵魯為鎮民中郎將28,領漢寧太守29,通貢獻而已30。民有地中得玉印者31,群下欲尊魯為漢寧王32;魯功曹巴西閻圃諫魯曰 33:“漢川之民,戶出十萬34,財富土沃,四面險固。上匡天子35,則為桓、文36;次及竇融37,不失富貴。今承制署置38,勢足斬斷39,不煩于王40。愿且不稱41,勿為禍先42。”魯從之。韓遂、馬超之亂43,關西民從子午谷奔之者數萬家44。
建安二十年45,太祖乃自散關出武都征之46。至陽平關47,魯欲舉漢中降48,其弟衛不肯,率眾數萬人據關堅守,太祖攻破之,遂入蜀。魯聞陽平已陷,將稽顙49,圃又曰:“今以迫往50,功必輕。不如依杜護赴樸胡相拒51,然后委質52,功必多。”于是乃奔南山53,入巴中54。左右欲悉燒寶貨倉庫55,魯曰:“本欲歸命國家56,而意未達57。今之走,避銳鋒,非有惡意。寶貨倉庫,國家之有。”遂封藏而去58。太祖入南鄭,甚嘉之59;又以魯本有善意,遣人慰喻60。魯盡將家出61,太祖逆62,拜魯鎮南將軍63,待以客禮,封閬中侯64,邑萬戶65。封魯五子及閻圃等,皆為列侯。為子彭祖娶魯女。魯薨66,謚曰原侯67。子富嗣68。
【注釋】 1沛國豐:沛國,漢朝的一個王國,在今安徽省宿縣西北一帶。豐,江蘇省豐縣。2蜀:今四川省中部地區。鵠鳴山:山名,在今四川崇慶縣西北。3造作:捏造。道書:宣傳道教教旨的書。惑:迷惑、煽動。4從受道者:跟他學道的人。5益州牧劉焉:東漢末年割據川、陜、云、貴部分地區的軍閥。益州,今四川。牧,漢時對州部長官的通稱。6督義司馬:武官名。7漢中;郡名,轄今陜西省南部及湖北省西北部一帶地區,治所在南鄭。8眾:軍隊。9不順:不服從。10鬼道:事奉鬼的宗教,指“五斗米道”。11受本道:接受教內的訓教。12部眾:部下的士兵。13多者:指率領人數多的。14誠信:誠實守信義。15病:罪錯。自道其過:自己坦白交代自己的過失。16大都:大概的情況。黃巾:東漢末年由張角等人領導的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的組織也是采取宗教形式,起義者以黃巾裹頭,故稱“黃巾”。17作:建造。義舍:義務招待的場所。18亭傳:古代設置在官道旁供郵傳服務的驛站,亦可供行人歇腳。19義米、肉:免費供應的米和肉。20懸:置放。21量腹取足:按照飯量吃飽為止。22輒:就。病之:作祟困害他。23三原:原諒三次。24長吏:長官。25為治:管理公務。26民夷:指漢人和當地少數民族。便樂之:歡迎這些便利百姓的做法。27巴漢:川陜一帶。垂:將近。28寵:這里是封的意思。29領:兼。30通貢獻:指向朝廷獻禮納貢。31地中:從地底下。32群下:指張魯的手下人。33功曹:主管選署功勞的官。34戶出十萬:戶口超過十萬家。35匡:輔佐。36桓文:齊桓公、晉文公。都是春秋時期稱雄中原的霸主。37次及:退一步如。竇融:東漢初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字周公。新莽末為波水將軍,后歸劉玄;劉玄敗亡后,他割據河西,稱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后歸劉秀,封安豐侯,仕大司空。38承制署置:奉命可以自設屬官。39勢足斬斷:這里是勢力可專斷一方的意思。40煩:煩勞。41愿:希望。且:還是。稱:稱王。42勿為禍先:不要搶在前頭招災惹禍。43韓遂、馬超:東漢末年割據陜甘一帶的軍閥。他們據涼州反對曹操,曹操率兵討伐,平定涼州,二人被擊敗,韓遂被部將所殺,馬超投歸劉備。44關西:關,指函谷關。子午谷:陜西省西安市南面秦嶺的一個谷口,是南北往來的交通要道。45建安二十年(215年):建安為東漢獻帝年號。二十年,公元215年。46散關:大散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是陜西和四川兩省之間往來的要道。武都:古城名,在現甘肅省徽成縣西。47陽平關:關名,今陜西省沔縣西北。48舉:將、把。49將:將要。稽顙:跪膝下拜,以額觸地。是居喪時答拜賓客或請罪、投降時所行的跪拜禮。50迫往:被形勢所迫而前往。51依:投向。杜(hu戶):賨(cong叢)邑侯,東漢末年四川賨族的侯主。樸(fu浮)胡:巴七姓夷王。七姓夷是當時四川一帶的幾個少數民族。相拒:抵抗一陣子。52委質(zhi志):獻禮稱臣。質,通“贄”,古代初次見面時所拿的禮物。53南山:指陜西省南鄭縣南面的米倉山。54巴中:四川東北部地區。55悉:全部。56歸令:投順。57意未達:意愿沒有實現。58封藏:封好藏好。59嘉:贊許。60慰喻:慰問說服。61盡將家出:將全家都帶去。62逆:迎接。62拜:委任。鎮南將軍:官名。64閬中侯:爵位,食邑閬中。閬中,縣名,今四川閬中縣西。65邑萬戶:萬戶的租稅由他征收享用。邑,食邑,采地。66薨(hong轟):古代稱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為“薨”。67謚(shi市):古代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據他生前的事跡立的稱號。68嗣:繼承。
【今譯】 張魯字公祺,沛國豐縣人。張魯的祖父張陵,客居蜀中,在鵠鳴山中學道,撰寫傳播道教教旨的書,來迷惑百姓,跟他學道的人要出五斗米,所以世人稱之為“米賊”。張綾死后,他的兒子張衡繼續傳道。張衡死后,張魯又繼續傳道。益州刺史劉焉任命張魯為督義司馬,與別部司馬張修一起率兵進攻漢中太守蘇固,張魯竟襲擊張修,將張修殺死,奪取了他的軍隊。劉焉死后,劉焉的兒子劉璋代替父親成為益州刺史,劉璋認為張魯不順從,就將張魯的母親和他的全家人都殺了。張魯便占據漢中,用鬼道來教育百姓,他自稱“師君”。前來學道的人,開始時都叫“鬼卒”。接受本道的訓教,已取得信任的人稱為“祭酒”。祭酒都各自帶領軍隊,軍隊多的為治頭大祭酒。他們都教導道眾以誠實待人,不能欺詐,犯有罪錯的人要自首所犯過錯,大概與黃巾的做法相似。各祭酒都建有“義舍”,就象現在的亭傳一樣。又放有免費供應的米和肉,懸掛在“義舍”內,過路的人根據自己的食量取食,吃飽為止;如果吃得過多,鬼道就會讓他生病。犯法的人,原諒三次,然后才懲罰,他們不設官吏,都用祭酒來管理公務,百姓都喜歡這些便利的做法。張魯稱雄而占據巴漢地區將近三十年。
東漢末年,朝廷沒有力量征討張魯,于是索性任命張魯為鎮民中郎將,兼漢寧太守,不過只是向朝廷獻禮納貢而已。百姓中有人從地底下挖出一枚玉質印章,張魯手下人便想尊奉張魯為漢寧王,張魯的功曹巴西人閻圃勸張魯說:“漢川的人民,有十萬戶之眾,財豐物富,土地肥沃,周圍地形險要。上可輔佐天子,成就齊桓公、晉文公那樣的霸業,退一步可以象竇融那樣,也不失為富貴。如今可以奉令自設屬官,勢力專斷一方,不必自找麻煩去稱王。希望您還是不稱王,免得搶在前頭招來災禍。”張魯聽從了他的勸告。韓遂、馬超叛亂時,關西的百姓從子午谷投奔他的有數萬家。
建安二十年,曹操才從大散關出武都征討張魯。大軍來到陽平關,張魯想把漢中歸降曹操,他的弟弟張衛不肯投降,率軍隊數萬人占據堅守陽平關,曹操攻占陽平關,擊敗張衛,于是進入蜀地。張魯得到陽平關已經被攻破的消息后,打算向曹操稽首稱臣,閻圃又對他說:“如今被形勢所迫而去投降,功績一定輕微。不如投奔杜護到樸胡那里抵抗一陣子,然后再獻禮稱臣。這樣功績就一定很大了。”于是張魯便奔南山而去,進入巴中。左右親信想把倉庫所存的珍寶財物全部燒掉,張魯說:“本來想歸順朝廷,而意愿沒有實現,如今逃去,是暫時躲避一下曹軍的鋒芒,并沒有惡意。府庫中的珍寶財物,是屬于朝廷所有的。”于是封藏好珍寶財物才離去。曹操進入南鄭后,非常贊許張魯的舉動;又因為張魯本有歸順朝廷的意思,便派人慰問說服他。張魯將家中的人都帶來歸順曹操;曹操迎接張魯,任命張魯為鎮南將軍,以待客人的禮節接待他,封他為閬中侯,食邑萬戶。將張魯的五個兒子閻圃等人都封為侯爵。給自己的兒子曹寧娶張魯的女兒為妻。張魯死后,謚號稱原侯。兒子張富承襲了他的爵位。
【集評】 晉·魚豢《典略》:熹平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湎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勻,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于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竟共事之。后角被誅,修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修業,遂增怖之。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臣松之謂張修應是張衡,非《典略》之失,則傳寫之誤。)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魯欲稱王,而閻圃諫止之,今封圃為列侯。夫賞罰者,所以懲惡勸善也,茍其可以明軌訓于物,無遠近幽深矣。今閻圃諫魯勿王,而太祖追封之,將來之人孰不思順!塞其本源而未流自止,其此之謂與!若乃不明于此而重燋爛之功,豐爵厚賞止于死戰之士,則民利于有亂,欲競于殺伐,阻兵仗力,干戈不戢矣。太祖之此封,可謂知賞罰之本,雖湯武居之,無以加也。
劉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魯遣五官掾降,弟衛橫山筑陽平城以拒,王師不得進。魯走巴中。軍糧盡,太祖將還。西曹椽東郡郭諶曰:“不可。魯已降,留使既未反,衛雖不同,偏摧可攻。懸軍深入,以進必克,退必不免。”太祖疑之。夜有野麋數千突壞衛營,軍大驚。夜,高祚等誤與衛眾遇,祚等多鳴鼓角會眾。衛懼,以為大軍見掩,遂降。
劉宋·裴松之《三國志·張魯傳》注曰:臣松之以為張魯雖在善心,要為敗而后降,今乃寵以萬戶,王子皆封侯,過去。
【總案】 《張魯傳》選自《三國志·魏書》,它記載了漢末張魯在漢中建立的政權。張魯的政權是政教合一的,它的組織形式是和宗教的組織形式一致的,它著重用宗教教義教育人民,不輕易動用刑法,并設置“義舍”,對過路者可以免費招待飯食,為人民的生存提供了一個比較寬松的生活環境和社會環境,受到了人民的擁護,存在了近三十年。東漢末年,政治腐敗,社會矛盾激化,爆發了黃巾大起義,繼之而來的是軍閥混戰,使人民涂炭,社會殘破,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與此相對比,張魯統治下的漢中真成了“樂土”。陳壽在《張魯傳》中以極簡略的語言,記錄了張魯政權的產生經過,主要特征,及張魯歸降曹操的過程。文筆質樸、簡練,而又略中有詳,代表了陳壽的風格。
上一篇:《先秦散文·戰國策·莊辛說楚王去幸臣(楚策四)》原文鑒賞
下一篇:《先秦散文·莊子·徐無鬼(節選)》原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