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桓公取郜大鼎于宋
(桓公二年)
【題解】
靠賄賂就能把罪惡洗刷清嗎?當然不能。當魯桓公非常高興地把郜的大鼎運回魯國,放置進太廟時,臧哀伯義正詞嚴的進諫,就表明了公道自在人心。
【原文】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1],殺孔父而取其妻。公怒[2],督懼,遂弒殤公。
【注釋】
[1]宋督:宋國第11個國君戴公的曾孫,名督,字華父??资希褐缚赘讣危螄?個國君閔公的玄孫(4世孫),名嘉,字孔父。
[2]公:指宋殤公,名與夷。
【譯文】
二年春季,宋卿華父督攻打孔氏,殺死了孔父還占有了他的妻子。宋殤公發怒,華父督恐懼,就把殤公也殺了。
【原文】
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而后動于惡,故先書弒其君。會于稷以成宋亂[3],為賂故[4],立華氏也[5]。
【注釋】
[3]會于稷:指當年三月,魯桓公、齊僖公、陳桓公、鄭莊公在宋國稷邑集會。成宋亂:使宋國動亂的局面平穩下來。成,平定。
[4]賂:本指贈送財物,引申指賄賂。
[5]立:使成立,有承認的意思。華氏:指華父督。
【譯文】
君子認為華父督心里早已沒有國君,才產生這種罪惡行動,所以《春秋》先記載“弒其君”。魯桓公和齊僖公、陳桓公、鄭莊公在稷地會見,商討平定宋國的內亂。由于接受了賄賂的緣故,便承認了華氏政權。
【原文】
宋殤公立,十年十一戰,民不堪命[6]??赘讣螢樗抉R[7],督為大宰[8],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9]:“司馬則然[10]。”已殺孔父而弒殤公,召莊公于鄭而立之[11],以親鄭。以郜大鼎賂公[12],齊、陳、鄭皆有賂,故遂相宋公。
【注釋】
[6]不堪:不能忍受。命:指出軍賦和服兵役的命令。
[7]司馬:掌管軍政和軍賦的官。
[8]大宰:也作太宰,掌管國內外事務的官。
[9]宣言:這里指散布流言。
[10]則:乃是,才是。然:如此,指造成連續的戰爭。
[11]莊公:指公子馮(píng),穆公之子。
[12]郜:古國名,姬姓,始封之君為周文王之子,春秋初年或以前為宋國所滅,其大鼎遂為宋所有。公:指魯桓公。
【譯文】
宋殤公即位以后,十年之中發生了十一次戰爭,百姓不能忍受??赘讣巫鏊抉R,華父督做太宰。華父督知道百姓不能忍受,所以散布流言說:“這都是司馬造成的?!辈痪镁蜌⒘丝赘负蜌懝?,把莊公從鄭國召回并立他為國君,以此親近鄭國。同時又把郜國的大鼎送給魯桓公,對齊、陳、鄭諸國也都饋送財禮,所以華父督就當了宋莊公的宰相。
【原文】
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13],納于大廟[14]。非禮也。臧哀伯諫曰:“君人者將昭德塞違[15],以臨照百官,猶懼或失之。故昭令德以示子孫:是以清廟茅屋,大路越席,大羹不致,粢食不鑿,昭其儉也。袞、冕、黻、珽,帶、裳、幅、舄,衡、紞、纮、綖,昭其度也。藻、率、鞞、革咅,鞶、厲、游、纓,昭其數也。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錫、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以臨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16]。今滅德立違[17],而置其賂器于大廟,以明示百官,百官象之[18],其又何誅焉[19]?國家之敗,由官邪也[20]。官之失德,寵賂章也[21]。郜鼎在廟,章孰甚焉?武王克商,遷九鼎于雒邑[22],義士猶或非之[23],而況將昭違亂之賂器于大廟[24],其若之何?”
【注釋】
[13]戊申:據《春秋長歷》,為四月九日。
[14]大(tài)廟:也作太廟,魯國始祖周公之廟。
[15]君:統治。昭德:顯揚道德。塞違:阻塞邪惡。
[16]易:變易,引申為違反。
[17]滅德:與“昭德”對。立違:與“塞違”對。
[18]象:效仿。
[19]其:那。誅:指責。
[20]邪:作風不正,腐敗。
[21]寵賂:貪愛賄賂。寵,愛。章:同彰,公開化。
[22]九鼎:相傳為夏禹所造,以象九州。三代時認為得九鼎即有天下(九州)。
[23]義士:指伯夷、叔齊。猶或:尚且有。
[24]昭違亂:宣揚邪惡悖亂。
【譯文】
夏季四月,魯桓公從宋國取來了郜國的大鼎。初九,他把大鼎安放在太廟里。這件事不符合禮制。臧哀伯勸阻說:“作為百姓的君主,要發揚道德而阻塞邪惡,以為百官的表率,即使這樣,仍然擔心有所失誤,所以更應該顯揚美德以示范于子孫。因此太廟用茅草蓋屋頂,祭天之車用蒲草席鋪墊,肉汁不加調料,主食不吃舂過兩次的米,這是為了表示節儉。禮服、禮帽、蔽膝、大圭、腰帶、裙子、綁腿、鞋子、橫簪、瑱繩、冠系、冠布,都各有規定,用來表示衣冠制度。玉墊、佩巾、刀鞘、鞘飾、革帶、帶飾、飄帶、馬鞅,各級多少不同,用來表示各個等級規定的數量。畫火、畫龍、繡黼、繡黻,這都是為了表示文飾。五種顏色繪出各種形象,這都是為了表示色彩。錫鈴、鸞鈴、衡鈴、旗鈴,這都是為了表示聲音。畫有日、月、星的旌旗,這是為了表示明亮。行為的準則應當節儉而有制度,增減也有一定的數量,用文飾、色彩來記錄它,用聲音、明亮來發揚它,以此向文武百官做明顯的表示。百官才有警戒和畏懼,不敢違反紀律?,F在廢除道德而樹立邪惡,把人家賄賂來的器物放在太廟里,公然展示給百官看,百官也模仿這種行為,那還能懲罰誰呢?國家的衰敗,由于官吏的邪惡;官吏的失德,由于受寵又公開賄賂。郜鼎放在太廟里,等于公開地受納賄賂,還有更甚的嗎?周武王打敗商朝,把九鼎運到洛邑,當時的義士還認為他不對,更何況把明顯違法叛亂的賄賂器物放在太廟里,這又該如何是好?”
【評析】
華父督看上了美而艷的孔父妻后,就一直處心積慮地想該用什么辦法才能不遇阻力地除掉孔父。恰在那時宋國民眾正對連年戰爭怨聲載道,華父督就制造輿論把民眾積怨引導到司馬孔父嘉一個人身上。實際上,華父督也逃不了干系,然而他卻蒙蔽民眾,推卸責任,自己裝成沒參與過似的,然后利用民眾的積怨,公然殺了孔父,實現了霸占其妻的陰謀詭計。其陰險、毒辣、兇殘真是讓人膽戰心驚。
然而事情并沒有到此就結束。民眾不明就里,容易受到蠱惑,宋殤公再無能,大臣相殘,哪個是正確的哪個是錯誤的,他總是清楚的。而華父督擅殺一國之重臣司馬,事先竟沒與國君打聲招呼,其驕橫跋扈,也太不把國君放在眼里了。宋殤公怎能不發怒!華父督知道殤公看自己不順眼,也害怕自己的罪行受到懲處,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殤公也殺了。
華父督殺了殤公以后,馬上把公子馮從鄭國迎回來,立他為君,是為莊公。如此一來的話,鄭國對華父督就有了好感。在國內,人們對華父督殺君的指責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淡忘。趁著魯、齊、陳、鄭四國國君在稷邑商討如何平定宋國局勢,他覷準了國君們都是“寡人好貨”的,大肆賄賂這些國君們,不惜獻出宋國國寶,把四國國君一一打點周全。于是,本應主持正義的國君們立刻統一了口徑,對華父督的所作所為給予一致肯定,不加任何譴責。然而,事實就是事實,不是想抹掉就能抹掉的,魯國的臧哀伯就是最好的證明。臧哀伯兩千余年前的諫言,至今讀來,仍有史鑒的作用。
上一篇:左傳全集《晉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氏》原文賞析與注解
下一篇:左傳全集《蔡聲子論晉用楚才》原文賞析與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