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小說的結構》
埃德溫·繆爾(1887—1959)著。繆爾是英國詩人,文藝批評家。 《小說的結構》于1928年出版,引起文學批評界的廣泛重視,曾多次再版。它被公認為二十世紀小說理論的杰作,對當代小說理論具有深遠的影響。
繆爾指出,此書的目的是研究小說的結構原理,研究方法則是將小說劃分為幾種粗略的易于辨識的類型,盡可能地揭示在各個類型的小說中起作用的法則,并為這些法則尋找出一個美學依據。
散文小說的最簡單形式就是對一系列奇異事件的記錄,這種形式就是傳奇小說,也可以稱之為行動小說。這種小說的目的是激起讀者的好奇心,愉悅讀者。對于激動人心的事件所懷有的不負責任的愉悅感,便是這種小說的魅力之所在。在這種小說中,情節與我們的愿望相一致,而不是與我們的知識相一致。
人物小說是散文小說最重要的類型之一。在這類小說中,人物不被視作情節的組成部分,相反,他們獨立地存在,行動附屬于他們。在行動小說中,個別事件具有特定的后果,而在人物小說中,情勢是典型的,普遍的,其目的主要是增加我們對人物的了解,或是為了引進新的人物,只要能夠達到這個目的,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會發生。
另一種重要的小說類型是戲劇性小說,在這類小說中,人物不僅僅是附屬于情節的一部分了,情節也不單純是人物周圍的粗略框架了,相反,兩者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了。人物的特殊品性決定了行動,行動反過來也逐漸改變著人物,因此,一切都互相推動直至結尾。在行動小說和人物小說中,情節與人物之間有空隙,在戲劇性小說中,則不應當存在空隙,它的情節是它的意義的一部分。情節在戲劇性小說中是具有著首要地位的,它不可避免地在兩個平面上發展。它必須具有內在真實,因為它對人物的展示進行了追溯;它也必須具有外在真實,因為它是行動的正當發展。兩方面的真實必須完全吻合,這正是戲劇性小說與其它類型的小說的不同之處。人物小說的情節是膨脹的,戲劇性小說的情節是凝縮的。前者的行動以一個人物或人物關系的核心開始,擴張為一個理想的圓周,也就是一個社會圖象;后者的行動始于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物,始于其圓周上的幾個點,它走向一個中心,走向一個行動,在這個行動中,一切附屬行動都聚集起來,得到解決。人物小說使其永遠不會發生變化的人物穿過不斷變化的場景,經歷社會的各種各樣的生活方式。戲劇性小說則不改變其場景,而是為我們展示其人物的人類經驗的全部領域。在人物小說中,人物是不變的,情景不斷變化;在戲劇性小說中,情景不變,人物由于交互作用而變化。戲劇性小說是經驗方式的圖象,人物小說是生活方式的圖畫。
繆爾繼而探討了小說中的時間與空間問題。他認為,戲劇性小說的想象世界是在時間中,人物小說的想象世界處于空間里。在戲劇性小說里,空間或多或少是既定的,行動建筑在時間中;在人物小說里,時間是既定的,行動則是一種凝固的模式,在空間里不斷地分離組合,使人物小說的各部分顯示出勻稱和意義。在人物小說中,我們看到人物生活在一個社會里;在戲劇性小說中,我們看到人物從開頭走向結尾。這兩種小說是看待生活的兩種方式: 在時間中看,是個人式的;在空間里看,是社會式的。
在人物小說和戲劇性小說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小說類型,編年史小說。這類小說中的行動幾乎是偶然發生的,但是,所有的事件都發生在一個非常嚴密的框架之中。戲劇性小說的結構是嚴格合乎邏輯的發展,而編年史小說的結構則是松散的片斷之連結,束縛于一個嚴格的外在發展之中,這個發展就是人類心靈所感受到的時間,這種宇宙的發展給一切具體事件以特殊的價值。
繆爾認為,正如其它想象創造一樣,小說的情節必然是詩意和審美的,它會是一個生活的意象,而不單純是經驗的記錄,但是,作為一個意象,它必然要順從某些條件,正是這些條件使得生活意象變得完整并具有普遍性。這些條件被作者歸結為主要是以時間或主要是以空間來再現行動。以空間或以時間來看待生活,作家就可以將他的情節的相互關系和能動價值滿意地安排起來,使其走向一個結尾,并且將他對生活的模糊而偶發的感覺轉化為一個確定的意象,一個想象的判斷。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小說技巧》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小說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