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1】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
(茅海建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45.2萬字,2014年10月第1版,59元)
8章:[1]清朝的軍事力量;[2]驟然而至的戰爭;[3]“剿”“撫”“剿”的回旋;[4]廣州的“戰局”;[5]東南壁壘的傾塌;[6]“撫”議再起;[7]平等與不平等;[8]歷史的訴說。
鴉片戰爭的真意義,就是用火與劍的形式,告訴中國人的使命:中國必須近代化,順合世界之潮流。
歷史學最基本的價值,就在于提供錯誤,即失敗的教訓。
一個民族對自己歷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歷史覆轍的堅實保證。
鴉片戰爭中英武器裝備各自的水平:英軍已處于初步發展的火器時代,而清軍仍處于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英軍20萬、清朝80萬,1:4。清軍不是一支純粹的國防軍,而是同時兼有警察、內衛部隊、國防軍三種職能。
道光帝當年給林則徐的訓令是:鴉片務須杜絕,邊釁決不可開。(悖論也)。既要杜絕鴉片來源,又不許挑起釁端,道光帝的這一訓令本來就是一個悖論,任何人都無法執行。
戰爭的權威性,就在于強迫對方順從。
今日的三元里,已經成為市區。可在150多年前鴉片戰爭時,三元里只是廣州城北約2公里的寂靜的小村莊。
19世紀是中國人屈辱的世紀。20世紀是中國人飽嘗人世間一切艱難困苦的世紀。21世紀呢?
上一篇:大而不倒
下一篇: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