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小說技巧》
珀西·盧伯克1879——? )著。他是英國文學批評家、傳記作家,曾編纂、研究亨利·詹姆斯的作品。 《小說技巧》寫于1921年, 出版后受到文學批評界的熱烈歡迎,從1921年到1929年連續再版九次。該書對當代西方的小說觀念,尤其對新批評的小說理論影響甚大,是公認的二十世紀小說理論經典著作。
盧伯克認為,小說批評家的職責就是抓住作品那模糊而虛幻的形式,牢牢地把握住它。然而,當我們閱讀的時候,作品卻在我們的記憶中迅速地消失、變化了,甚至在我們讀完最后一頁的時候,作品的很大一部分已經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了幾天或幾個月,我們的記憶中就只有一堆印象,我們怎么能將這些印象作為判斷一部作品的材料呢?
當然,關于作家的天才,關于作家的想象力,我們所具有的印象還是足夠多的。關于那些著名的作家,我們能夠立刻指出,他們對生活的把握,對人物的掌握,對人類情感和風俗的洞曉,具有何種的廣度、深度和力量。我們可以洞察他們的心靈,發現他們的主導思想。同他們的作品生活在一起,就等于同他們生活在一起了,通過親密的交往,我們已經熟知他們,因此,如果我們對他們的作品有些把握不準,那也無關宏旨。如果我們所說的小說是指它那生動的效果,以及它所暗示出來的小說家的天才的活,那么,我們可以說小說批評是牢牢地基于它的對象之上的。對這些問題,我們能夠盡可能長久地仔細地加以考察,因為它們隨著我們的回憶變得愈來愈確定。
盧伯克指出,如果可能的話,我們更傾向于忘記小說作品是一件藝術品,而將它看作是一個生活片段。我們不應當沉浸于小說的虛幻現實之中,而應當與它保持一種距離,以一種超脫的態度看待它,利用它的一切因素創造出我們追求的意象,即作品本身。一部小說是一幅描繪生活的圖畫,在一幅圖畫中,不僅僅有“逼真”的因素。形式,布局,構成,是應該在小說中加以探索的,正如應當在其它藝術作品中加以探索一樣。如果我們認為小說是藝術的話,我們就必須承認這一點,而小說必定是一種藝術,因為不可能徑直將生活照搬進作品中來。
盧伯克認為,小說技巧的全部復雜問題,取決于視點問題——即敘述者與故事的關系問題。從這個基本觀點出發,盧伯克對小說的敘述方法進行了逐一討論。我們怎樣判斷方法的優劣,盧伯克認為,這必須視主題的需要來斷定,主題決定了方法。最好的形式是能夠將主題完全消融的形式。在杰作中,主題與形式完全和諧,不可分離——在這種作品中,材料完全消融于形式之中,形式將材料完全表達出來。只要形式和材料之間發生了沖突,那就表明。存在多余的材料或缺乏某種材料,作品的形式未能很好地處理主旨。因此,在進行小說批評的時候,我們必須首先確定作品的主題,然后一步一步地跟隨作者,不時地回視主題,以便理解他所追尋的前進方向。于是,當完成的每一章都恰如其分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一種或大或小、或復雜或簡單的布局,或者發現前進途中的中斷和缺陷,作者采用了某種迂回道路,它與主題相沖突或游離于主題。在這個時候,真正的批評問題才開始。
盧伯克認為,小說家將他的故事當作一件用來展示的東西,事情如此展開以致能夠講述它自己,只有在這個時候,小說的藝術才真正開始。僅僅將故事的事件告訴讀者是不夠的——那不過是陳述了作品的“主題”,即小說家據以創作小說的梗概。作品并非是一連串的事件,它是一個單獨的意象,事件本身并不具備效果,它們在得到利用之前毫無作用。總之,小說必須看起來真實,而單純的陳述并不能使其顯得真實。
盧伯克認為,我們必須嚴格地討論小說的創造問題,只有這樣,小說批評才能談出一些有用的東西。因此,必須研究技巧,追溯小說家的創作過程,創造性地去閱讀。他認為,這種批評方法的實踐在目前來講是小說批評的唯一興趣。總之,小說家是“一位工匠,批評家必須觀察他的工作過程,以了解作品是怎樣創造出來的”。
上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小說修辭學》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論著·《小說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