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師的稱謂
在我們這個有數千年文明和尊師傳統的國度,從古代以來,關于老師的稱謂有很多。
“教師”一詞最早見于《學記》一文中:“教師者,所以學為君也”。古代人稱“教師”為“師”是與軍隊有關的。西周立國之初,為了加強軍隊的統治力量,統治者便開始興辦學校培養貴族子弟,那些貴族子弟在學校主要學習射箭、駕馭戰車等軍事技能,而后才是學習文化,因此西周初期的學校教師都是高級軍官擔任的,因其職名未變,人們稱他們為“師”或“師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文官任教的逐漸多了起來,教師逐漸成為社會上一部分人的職業。由于“教”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手段,因此人們便逐漸把“教”和“師”合起來,于是就有了“教師”的稱謂。
“西席”一詞源于《稱謂錄》卷八:“漢明帝尊桓榮以師禮,上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面向東坐,設幾。故師曰西席”。后來便稱塾師為西席,西席又別稱為西賓、講席。柳宗元有詩寫道:“若道柳家無子弟,往年何事乞西席”。“西席”成了我國歷史上較早的對教師的一種尊稱。
“山長”之稱源于《荊相近事》一文。五代十國時,蔣維東隱居衡岳,以講學為生,受業者眾多,時人尊稱蔣維東為“山長”,自此以后,山中設立的書院的主講老師都被稱為“山長”。
“師長”也是古時對教師的尊稱。《韓非子·五蠹》里寫道:“今有不才之子……師長,教之弗為變”。《楊國先生全集》卷三十九里有“子弟教不率從,必是教之不盡其道,為父兄師長者,但當反己自求,未可全責子弟也”。如今人們仍舊常常說“為人師長”,也是指的教師。
“老師”一詞原是金元時代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金代文學家元好問《示侄孫伯安》一詩曾寫道:“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先生”的稱謂原本為古時對老年教師的尊稱。《禮·曲禮》中有:“從于先生,不越路而人言”。鄭玄注解為:“先生,考人教學者”。《管子·弟子職》中有:“先生既息,各就其友”。但是到了今天,“先生”一詞已發展成泛指對男士的尊稱了。
妙評諸葛亮的數字聯
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諸葛亮逝世以后,人們在他曾經居住過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武侯祠堂,以示紀念。歷代的文人墨客來此憑吊時,題刻下了一副副對聯,在眾多的對聯中,有一些對聯巧妙地將數字嵌入聯中,讀來深感獨具匠心。
南陽的武侯祠有一副著名對聯是這樣寫的:
收二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木土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對聯的上聯嵌入了數字一至十,下聯嵌入了五方和五行,對諸葛亮的生平事跡進行了高度的概括。
成都的武侯祠里也有一副對聯,高度贊頌了諸葛亮在蜀中的功績:
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代志能遵教受;
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勛。
還有一副贊揚諸葛亮的對聯:“兩表酬三顧,一對足千秋”。此聯僅用了短短十個字,贊頌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才高智絕。“兩表”是指諸葛亮入蜀為相后所作的前后《出師表》,“一對”是指諸葛亮當年在劉備三顧茅廬時所作的《隆中對》,該文中諸葛亮曾有過“天下三分”的預言。
上一篇:《月光灑落石板路上的聲音》吳慶光散文賞析
下一篇:《雜面餃》牛蘭學散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