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顧炎武
初名絳,明亡后改為炎武,字寧人,學者們尊稱他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明末參加過復社。清兵入關后,在江南地區參加過抗清斗爭。失敗后,又奔走南北,進行反清活動。顧炎武是有民族氣節的愛國活動家,是具有進步思想的啟蒙學者。他不愿以文人自命,然而,他的實際成就和影響,卻是在學術方面。
懷著國破家亡的悲憤,批判明末空疏僵化的學風,提倡經世致用的主張,治學以證實為本,論文以致用為根,這是清初的一種風氣。顧炎武是這種風氣的開啟者。他提出“文須有益于天下”,反對神怪無稽、因襲、佞諛之文。目的是為了“救世”,就是他講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為學專標“博學于文”。“文”,指事物的條理。做學問,要實地調查、觀察,掌握確鑿的憑據,辨別源流,審核名實,弄清事物的條理,愈廣博愈好。這是反對明末談心說理的空疏學風。寫詩也反對摹擬, 力主創造。 “君詩之病,在于有杜;文之病在于有韓歐,有此蹊徑于胸中,便終身不脫依傍二字,斷不能登峰造極。” “詩文之所以代變,有不得不變者。一代之文,沿襲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語,今且千數百年矣, 而猶取古人之陳言一一而摹擬之,以是為詩,可乎?”他認為“知立言之旨者”,是白居易《與元九書》中所說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主張“詩主性情,不貴奇巧”。他的詩是樸素的。他所說的“性情”,也不是一己一時之情,而是與經世相聯系的性情。所以,他認為詩不能隨便寫,甚至“詩不必人人皆作”。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顧愷之
下一篇:外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高乃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