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末德國浪漫主義的一個派別,因一七九八年在耶拿創辦《雅典娜神典》雜志而得名。代表作家有施萊格爾兄弟和諾瓦利斯(1772-1801)、蒂克(1773-1853)等。耶拿派宣傳“人的主觀精神高于一切”,聲稱只有浪漫主義的詩才是“無限的自由的”,在“復興德國民族精神”的旗號下,提倡從中世紀的宗教文藝中獲取藝術的“新生”。該派理論上的代言人是弗·施萊格爾。他認為歷史是一個民族對自己的過去的自我意識,而文學則是一個民族精神生活的體現。他由此而推崇文學的主觀性,反對文學與現實發生任何聯系。在一八〇八年皈依天主教后,他向往中世紀的宗法社會,對資本主義社會關系十分反感,主張詩人應該擺脫法則的束縛,以實現對現實的超越。他的這些觀點,對當時的浪漫主義運動具有相當的影響。諾瓦利斯是耶拿派文藝主張的主要實踐者。他的詩集《夜的頌歌》(1800)寫于戀人去逝后,表現了對死者的悼念和對“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國”的追求,詩中帶有濃厚的神秘主義色彩和陰暗的病態心理。他未完成的長篇小說《亨利希·封·奧弗特丁根》,主要描寫十二世紀詩人奧弗特丁根的經歷。主人公終生追求的那朵神秘的“蘭花”,象征著浪漫主義詩歌的價值和神髓。作品想象豐富、語言優美,藝術上有一定的創新和成就。但作者是把自然僅作為“心靈的另一存在”而加以描寫和渲染的,小說中彌漫著虛幻、神秘的氣氛。
上一篇:耶律阿保機
下一篇:聯合國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