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日本新興藝術派*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曾任日本藝術院會員,日本筆會副會長,東京工業大學教授等職,北海道人。小樽高商畢業后考入東京商科大學,中途退學。中學時代開始詩歌創作,1926年自費出版詩集《雪光之路》,1930年完成《感情細胞的斷面》,受到川端康成*的贊賞,開始了作為新心理主義作家和評論家的創作生涯。不久后發表《伯樂的結果》(1935),以現實主義的手法成功地描寫了風土、環境和人的性格的交感,受到好評,確立作家的牢固地位。以西方現代派手法和日本傳統的小說寫作法創作的小說《得能五郎的生活和意見》(1940-1941),成為當時文壇的一大收獲。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表代表作長篇小說《鳴海仙吉》(1950),描寫了主人公仙吉在戰后的札幌,在真與善的矛盾之中,撰寫立足于生命感的戲劇評論,諷刺當時的民主主義風潮,同時又有一種為追求效果而寫的自私的罪惡感。小說以自傳的手法描寫了處于戰后的頹廢、混亂之中知識分子的境遇,被譽為日本戰后文學中的代表作。作為評論家,伊藤整在現代日本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著名評論《小說的方法》,用生命論的觀點,對“私小說”進行了獨特的分析,從西歐文學與日本文學的方法論的比較出發探討文學的本質,進而把政治與文學等等問題上升到更高的理論水平,對現代日本文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獲菊池寬獎和日本文學大獎。作為翻譯家,他的主要譯著有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等,介紹了西方現代派文學方法。后一譯因涉猥褻,被起訴受審,事件經過,寫成《審判》(1952)紀實小說。他在創作實踐和理論方法的不懈探索,在日本現代文學的發展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上一篇:伊蘇,伊西多爾作品分析
下一篇:伏爾泰小酒館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