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肅:游云門寺詩序
梁肅
上德與汗漫為友,無江海而閑。其次則仁智相從,有山水為樂。故合志同方,賢者有柴桑之隱,游道同趣,吾徒為云門之會,其造適一也。先會一日,沙門釋去諠命我友,相與探玉笥,上會稽,然后泝若耶,過鳳林而南,意欲脫人世之羈鞅,窮林泉之遐奧,于是舍舟清瀾,反策閑原,遞杳靄而歷嶇嵚,入深翠以泛回環,遂至于云門。
觀其群山疊翠,秦望拔起。五峰巉巉,列壑沈沈,上摩碧落,旁涌金界,其下則百泉會流,蓄為澄潭,涵虛鏡徹,激瀨玉漱,泛泛之聲,與地籟唱和,不待笙磬,而五音迭作,眺聽不足,則凝思宴息。悅焉疑諸天樓觀,列在咫尺。庭衢之中,別有日月。既而動步真境,靜聆法音,合漆園一指之喻,詣凈名無住之本。萬慮如洗,百骸坐空,視松喬為弱喪,輕世界于棗葉。蓋道由境深,理自外獎故也。
昔之遠公紀廬山,謝客題石門,道流勝賞,今古一貫,曷可不賦。貽云山羞。乃各為詩以志斯會。同乎道者,有隴西李公受高陽齊霞舉約會未至,亦請同賦此篇,用廣夫游衍之致云。
本篇所寫的云門寺,故址在浙江紹興南的云門山上,為晉安帝時所建。作者在文章開頭,落筆便推出自己所崇尚的道家旅游哲學:“上德與汗漫為友,無江海而閑;其次則仁智相從,有山水之樂。”最高明的旅游者深諳造化奧秘,能和天地做朋友,并不一定非要江海這樣的游覽對象才使目賞心悅。隨其所遇,皆覺可樂。其次,便是借助山水,因其性之所近,而從山水的游覽中獲得快樂。前者近似《列子·仲尼》篇中的“游之樂,所玩無故,人之游也,觀其所見;我之游也,觀其所變”,后者近似孔子所提出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接下去,以柴桑三隱陶淵明、周續之、劉遺民與此次云門之會的朋輩比并,說明都是游道同趣,造適之樂相合,而自己也無非是繼武前賢,以求心境的愉悅罷了。然后說明這次云門雅集是由云門寺的和尚去諠組織的。他們“探玉笥,上會稽,泝若耶,過鳳林,舍舟清瀾,反策閑原”,寫完頭一天的游覽路線之后,又說此游目的在于“欲脫人世之羈鞅,窮林泉之遐奧。”他們一路上游山玩水,“遞杳靄而歷嶇嵚,入深翠以泛回環”,盡情領略自然風光。
自“觀其群山疊翠”以下寫云門寺的游覽活動。作者先言在云門山遠眺所見,于眾山之中突出秦望一山,于近景中特寫云門山的群峰巉巖,眾壑陰晴。步步緊縮,直至云門寺。緊接著寫自己站在云門山上,有高與天接的感覺,而云門寺仿佛從地下涌出似的。那山中的泉水匯至潭中,清澈見底,倒映蘭天,又泛泛作聲,與地籟唱和,不待笙磬,而五音迭作。從色澤、形態、聲音幾個方面描述了山泉散漫,隨山流響,妙合自然的韻律美。
以上分別從視覺、聽覺兩方面寫了云門山的山水之美,至此作者筆鋒一轉,寫游寺,先寫自己的錯覺,在盡情欣賞云門山的美麗后,再細視眼前的云門寺,簡直象天上的宮闕突降此山一樣,接著寫游寺內。然而作者惜墨如金,只用了“動步真境”“靜聽法音”八個字,以下又轉入感慨的抒發。值得注意的是,在作者筆下,王羲之的“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式的悲感不見了,而是一種以極度超曠的眼光來看待世事人生。他僧凈名宣講的佛法中大徹大悟了,因而說:“合漆園一指之喻,詣凈名無住之本。”所謂“漆園”是莊子的代稱,因他曾當過漆園吏。所謂“一指之喻”指的是莊子《齊物論》中的兩句話:“天地一指也,萬物一馬也。”在莊子看來,世間一切都是相對的,是和非、名和實莫不如是,與其吃力不討好地去窮究真理,還不如聽任自然的好。所謂“無住”為佛教名詞,《金剛經》強調修行的人要能做到“不住于相”,“菩薩于法應無所住”,因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各種現象都是假象,要認識真理,追求究竟,就不應該為暫時的假象所蒙蔽,應該用變化的觀點看待萬事萬物。這兩句是作者和他的朋友聆法音而徹悟的內容,既然大徹大悟,因此萬千憂慮象被水沖洗一過似的,只覺連肉體也空靈了許多。徹悟后的他,看見滿山的松樹和喬木,直覺得它們可憐,因為他們象失去父母的孩子一樣沒有找到自己的歸宿;徹悟后的他,對整個世界的看法也頓然發化,只覺得世界上的一切如一片棗樹葉兒般的微不足道。在深刻的反思中,作者意識到“道由境深,理自外獎”,對道的領悟實由于對山水的深悟,而自己所以能頓悟玄機,應歸功于法師的開導和山水的啟迪。從結構上講,這兩句既有總束上文感慨一段的用意,也有呼應首段“與汗漫為友,無江海而閑”的用意,同時也是為了承接游山游寺諸節,并為下文寫記會一段作鋪墊。
序文最后一段寫集會賦詩的動機在于歌詠山水,效法前賢,以詩歌為河山增色,他們的動機不同于《蘭亭集序》的動機。《蘭亭集序》是悲感人生“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為了把這種悲慨留給后人,讓“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才“列敘時人,錄其所述”。而本文的作者則不同,他們的雅集是因為山水美的感召,也是為了繼承廬山諸道人的歌詠廬山、謝靈運的詠石門山的文化傳統。他們的動機比蘭亭集會思想境界要高,序文的內容也顯得積極些。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本文與一般的記游詩序不同。它主要不是借景抒情,而是借景說理,帶有明顯的哲學思辨色彩。這種從山水自然中悟求人生的審美活動,乃是高層次的旅游審美意識。它所給予人們的則是深刻的哲學啟迪,引導人們從文化深層去探尋自然美的豐富內蘊。由于作者構思縝密,語言暢達,生發自然,理在景中,故而讀來趣味良深,毫無枯澀之感。可是,象這樣一篇景美、情深而又極富于理性的文章,竟然長久湮沒無聞,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這說明在我們古代山水旅游文學寶庫中,還有大量優秀作品亟待于發掘,使之重現奇異的光彩。
上一篇:劉大櫆《游三游洞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
下一篇:戴名世《游大龍湫記》原文,注釋,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