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陵墓
陵墓本為埋葬死者之處。因為被埋葬的對象不同,作為建筑的規模結構與意義也很不相同。最豪華最講究的是古代帝王陵墓建筑。古埃及法老們的金字塔便是實例。中國古代統治階級厚葬成風,不少人多在生前就不遺余力地營造陵墓。
一般說帝王和要人的陵墓分為地下和地上兩部分。地下主要是安放棺柩的墓室,規模宏大,結構嚴密,真正成為“地下宮殿”。古代墓葬的地下結構物較地面建筑保存為多,其中包含大量古代建筑的形象、科學技術資料和雕刻、繪畫藝術作品,還保存著大量反映當時經濟、文化面貌的陪葬文物。
地面部分主要是環繞陵體的一套布置,用于紀念、祭祀活動,極力渲染莊嚴肅穆的氣氛。從地形選擇到入口、神道、祭祀場所、 陵體,從建筑到綠化的審美處理上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但地面部分容易受到破壞。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的只是明清兩代的陵墓。
中國陵墓中空前絕后的宏偉作品,屬位于陜西臨潼驪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的秦始皇陵。它選的地形極好。陵南正對驪山主蜂,山勢崇峻連亙宛若屏障,陵北為渭北平原,極目蒼茫,明達開闊。前后經營三十年,用人力最多時達七十萬人。其內部據史書記載“以銅為槨……上畫天文景宿之備,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岳九州,具地理之勢。宮觀百官,奇珍異寶,充滿其中。”七十年代中期發現的兵馬陶俑及銅車馬俑總數已達八千件。作為陵墓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其磅礴氣勢形象地顯示了橫掃六合的功業和權威,不愧為世界文化史上罕見的藝術巨構。陵墓的全貌正在探索之中。
唐代帝王陵墓分布在陜西渭水北岸一帶,大部分利用天然山丘,以山為穴。高宗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位于乾縣北梁山上,前方東西兩峰對峙,猶如門闕,北峰居中,下即地宮。辟隧道深入地下,墓門用石條層層堵塞,縫隙以熔鐵汁澆鑄封閉,因此迄今無損。一旦發掘必當震驚世界。 地上神墻平面近方形 四隅建樓。 四面正中辟門, 各設門獅一對。 自南往北神道上依山勢布置華表、 天馬、 朱雀、石馬、 石人等紀念性雕刻, 與雄偉山勢及地面建筑, 構成巍峨深邃的樂章, 默默地謳歌了這對雄極一時的君主和繁榮昌盛的時代。
明清陵體放棄了歷來的正方形布局, 卻繼承了唐宋的引導部分而大大發展, 最典型的是北京昌平天壽山明十三陵。 陵區的北、 東、 西三面山巒環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 各據崗巒。 中心為長陵 (明成祖) 據天壽山主峰前。 其南六公里處有崛起對峰的小山兩座, 成為陵區的入口, 環抱的地形造成內斂的完整環境,使陵區成為彼此呼應,氣象恢弘的雄沉整體。 神道上先后設置石牌坊、 大紅門、 碑亭、 十八對雕刻、 龍鳳門, 長達六公里多, 微有彎折, 起伏遞進。 長陵地面建筑中的陵恩殿為我國現存最大古代木構建筑之一, 用料及工程質量超過故宮太和殿。 地下部分未遭破壞。定陵 (萬歷) 地下宮殿于五十年代發掘開放。
古代帝王陵墓地面建筑實為宮殿, 唯其布局因在曠野, 后又結合山勢, 復佐以雕刻、 綠化等手段,故更為雄偉壯觀。 其地下部分由于刻意經營和大量隨葬, 而有極重要的學術和歷史價值。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陸游
下一篇:文藝審美分類創造·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