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李大釗
,字守常。河北樂亭人。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他是中國最早以馬克思主義觀察、分析中國社會和中國革命的偉大先驅者。他一生主要從事政治經濟學研究,從事革命活動。在他的著述中沒有專門的美學理論,文藝問題也極少涉及。
他的文藝審美觀,只能從他的政治思想和社會歷史觀中分析出來。第一,他認為美總是對社會人生有益的事物。凡是和勞動、工作、創造聯系在一起才是美的,相反則是丑的。所以,勞動生產者、為社會創造財富的人是美的,他們“都能靠著工作發揮人生之美”,而那些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坐享其成的有閑階級則是丑的。這種美丑的區別, “也是光明與黑暗兩界的區分”。第二,美是同犧牲精神和高尚人格聯系在一起。優美與崇高二者相比,李大釗認為崇高更美。他說: “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 可是也有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與光華。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川。絕壯的音樂,多在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第三,就文學而言,它的美與不美,關鍵不在于是否在形式上的標新立異,比如用白話寫新事實,敘述新人物,羅織新名辭等等,而在于是否扎根于社會現實的生活之中,表現“真愛真美的素質”。因此, “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不是為個人創名的文學;是以博愛心為基礎的文學,不是以好名心為基礎的文學;是為文學而創造的文學,不是為文學本身以外的什么東西而創造的文學。”
總之,李大釗的文藝審美觀,是他的社會歷史觀密不可分的一個部分。他以一個革命家的眼光看待自然、社會、人格的美丑問題,把美與真與善溶合為一。他的審美觀恰好是他為了民族解放和共產主義理想而獻身的犧牲精神和崇高人格的自我描述。
上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李健吾
下一篇:中國文藝美學要略·人物·李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