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別集
1.《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吳縣)人。歷任朝廷閣員、州府主管、邊地安撫使等職,均有政績。死于任所,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
《范文正公集》(又名《文正集》)共29卷。范仲淹是北宋前期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qū),他關(guān)心國計民生,提倡政治改革,同時主張“國之文章,應于風化,風化厚薄,見乎文章”。范仲淹擅長古文,其政論雜文憂國憂民,文風質(zhì)樸,代表作《岳陽樓記》等。詞作引入邊塞生活,風格蒼涼,境界壯闊,在北宋前期詞壇上別具一格,如《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等。
2.《歐陽永叔集》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家境貧寒,自幼好學。23歲考中進士,先后任館閣校勘、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后升任樞密院副使。因厭倦官場政治斗爭,告老隱居潁州。卒謚“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
《歐陽永叔集》(又名《歐陽文忠集》)共153卷,附錄5卷,其中包括自編作品集《居士集》150卷。按文章的體裁大體可概括為五類:一是政論,又包括直陳時事、以古喻今的史論和探討文章的文論。政論的重要作品如《原弊》,史論的著名篇章如《五代史伶官傳序》。文論多是與友人或后學的書信,如《答吳充秀才書》。二是山水游記、亭園堂院記。通過描繪山水景物以及記述亭園堂院的始末興廢,來寄托理想、愛憎,或抒發(fā)感受,或褒揚人物,如《醉翁亭記》、《真州東園記》等。三是為人寫的序跋,如《梅圣俞詩集序》。四是辭賦。變“律體”為“散體”,對賦的發(fā)展具有開拓意義,如《秋聲賦》。五是隨筆。記錄前朝掌故、奇聞軼事或典章名物,內(nèi)容廣泛,開宋代筆記文創(chuàng)作的先河。
歐陽修以其在散文方面的卓越成就,成為“唐宋八大家”中的北宋第一家。他的散文眾體皆備,無論狀物寫景還是敘事懷人,都寫得流暢自然,搖曳多姿。這些作品既繼承了韓柳傳統(tǒng),但又克服了其“辭澀言苦”的弊端,創(chuàng)造出一種委婉含蓄、平易自然的風格,對宋代散文的發(fā)展與繁榮起到了表率作用。
歐陽修也是當時的重要詩人。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成就雖不如散文,但也頗具特色。他學習韓愈的“以文為詩”,表現(xiàn)出議論化、散文化的傾向,但避免了韓詩的艱澀拗口、險怪生僻,語言生動流暢,風格清新。代表作有《戲答元珍》、《紫石屏歌》。歐陽修的詞主要表現(xiàn)相思戀情、惜春悲秋,內(nèi)容較狹窄,以《踏莎行》、《蝶戀花》等為代表。
歐陽修堅持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的主張,以“明道”、“致用”為主旨,倡導詩文革新運動,是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詩、詞、文、論各方面都有建樹。所著《六一詩話》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部詩話。他在經(jīng)、史、金石學方面也成就斐然。尤其是史學,除參與《新唐書》的纂修外,還自著了《新五代史》,這是唐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
3.《臨川集》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坡,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世稱臨川先生,又因封荊國公,也稱荊公。神宗時被任為宰相,主持變法,史稱“熙寧變法”,此后經(jīng)幾度罷相、復相,辭職后在江寧筑室于鐘山半坡。神宗去世后,司馬光全面廢除新法,他憤懣而亡。
王安石具有唯物思想,反對天人感應,認為天是沒有意志情感的,不會對人的善惡行為有反應;他盡管強調(diào)天與人的區(qū)別,但又主張要遵循客觀規(guī)律;他還認為“天道尚變”,因而“必度其變”,對法度政令也應“時有損益”,同時他還認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不足恤”。
《臨川集》100卷,包括詩、詞、散文。王安石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政治活動密切相關(guān),主張“為文須有補于世用”,所以,其詩文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王安石的散文以政論文為主,大多針砭時弊,立意高遠,根據(jù)深刻的分析,提出明確的主張,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語言樸素簡練。這類文章組織嚴密,析理精微,措詞大膽,代表作為《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答司馬諫議書》等。但由于重視理論的說服力,就忽視了氣氛的醞釀、具體的描摹,以致缺乏感情上的感染力。
王安石的記敘文在散文中也占有較大比重。雖然不注重寫景狀物、鋪陳點染,也缺乏形象性,但旨在借題發(fā)揮、載道明志。人物傳記樸實無華,真情厚重,《傷仲永》為其中名篇。墓志碑文文筆簡妙。游記常借記游表達對治學的認識,窮工極妙,《游褒禪山記》是其中的代表作。
王安石的詩也具有較強的政治傾向性,即使是詠史或懷古的詩篇,也大都寄托了他遠大的政治抱負和批判精神。晚年隱居后,王安石的詩風發(fā)生了較大變化,創(chuàng)作了一批描寫湖光山色的詩,藝術(shù)上也更加注重錘煉,代表作《泊船瓜洲》等。現(xiàn)存詩1500余首,詞2000余首。世人所稱的“王荊公體”、“半山體”即指其后期詩作。王安石的詞也有一定成就,《桂枝香·金陵懷古》是其中名篇。
4.《元豐類稿》
曾鞏(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豐(今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早年受到歐陽修的賞識,嘉佑二年進士,任地方官期間,頗有政績。
《元豐類稿》共50卷,因編于宋神宗元豐年間,故名。現(xiàn)存散文1000余篇,以議論文、記敘文為主。曾鞏的散文與歐陽修、王安石等齊名,議論文從容周詳,和緩平易而有條理,風格似劉向、班固。因為衛(wèi)道意味濃厚,受到朱熹的極力推崇。《宋史》稱他:“上下馳騁,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經(jīng),斟酌于司馬遷、韓愈,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記敘文條理分明,縱橫開闔,搖曳多姿。
5.《宛陵先生文集》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世人稱為“宛陵(宣城古名)先生”。曾與歐陽修、錢惟演等人往還,受到推重。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世稱“梅都官”。
《宛陵先生文集》共60卷,存詩2500多首。有些詩作關(guān)心民生疾苦,揭露時弊,富于現(xiàn)實精神,如《陶者》、《傷桑》、《故原戰(zhàn)》、《猛虎行》、《田家四時》等。還有大量抒情寫景的作品,如《魯山山行》、《東溪》等。
梅堯臣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參加者,與歐陽修、蘇舜欽齊名,時稱“梅歐”或“蘇梅”。他反對浮艷晦澀,倡導《詩經(jīng)》、《離騷》的傳統(tǒng),提出以“平淡”作為詩歌的最高藝術(shù)境界。
梅堯臣的詩風格平淡,意境含蓄,景物描摹清新,語言質(zhì)樸,意境幽遠。后人對梅堯臣有很高的評價,劉克莊稱他為宋詩的“開山鼻祖”(《后村詩話》)。
6.《嘉祐集》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縣)人。文壇“三蘇”中的“老蘇”。青年時期發(fā)憤攻讀,舉進士不中,然后閉門苦學。嘉佑元年攜子蘇軾、蘇轍赴京謁見歐陽修,得到歐陽修的賞識并舉薦,從此聲名大震。后晉職為秘書省校書郎,以文安縣主簿身份參與修纂《太常因革禮》,書成而卒。
《嘉佑集》共15卷,其中文14卷,詩1卷。以宋仁宗年號“嘉佑”命名。蘇洵的文章以議論見長,觀點鮮明,古樸簡勁,語言犀利,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氣勢。《權(quán)書》、《衡論》等文章,縱談古今大勢及治國用兵之道,《六國論》借六國割地事秦的歷史故事諷刺北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表現(xiàn)了作者的愛國思想。歐陽修贊揚其《六國論》有荀卿的韻致。蘇洵也有部分優(yōu)秀的抒情散文,《張益州畫像記》、《木假山記》是其中的代表篇章。
7.《蘇軾全集》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蘇洵長子。自幼勤奮,嘉佑二年進士。因為與革新派和舊黨都存在政見分歧,所以遭到兩派的打擊,多次貶官外任。蘇軾思想基于儒家的經(jīng)世濟民,又崇尚佛老的超然物外。雖然數(shù)次遭貶,但仍然在詩詞、文章、書法、繪畫等多個領域取得了杰出成就。書法居“宋四家”之首,繪畫也自成一家。
蘇東坡的全部作品收錄在《東坡七集》中,共110卷,由明朝人程宗編輯,分別是:《東坡集》、《東坡續(xù)集》、《東坡后集》、《內(nèi)制集》、《外制集》、《奏議集》、《應詔集》。蘇軾的散文、詩、詞都光芒璀璨,豪放俊逸是其詩文的共同特點。
蘇軾詩今存2700余首,內(nèi)容豐富,題材廣泛。按題材可分為政治諷刺詩、寫景抒情詩、詠物紀游詩、題書畫詩、論詩詩等。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寫景抒情詩。蘇東坡善于從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中悟出新意,既表現(xiàn)出對事物的新穎見解,又不失詩的趣味,蘇軾詩藝術(shù)上氣象闊大,風起云涌,如長江大河,別開生面。代表作有《游金山寺》、《題西林壁》、《山村五絕》、《吳中田婦嘆》、《望湖樓》等。
蘇東坡詞今存近350首,內(nèi)容、題材和藝術(shù)上都拓展了宋詞的新局面,突破了傳統(tǒng)的愛情、離別、旅況的題材,擴大到抒寫報國壯志、反映農(nóng)村生活、敘說貶居生涯的領域,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藝概》)。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獵》、《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等。蘇東坡對詞的傳統(tǒng)體制,也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的詞家很少在調(diào)名之外另立標題,蘇東坡的不少詞作不僅另加了標題,有的還冠以小序,甚至達數(shù)百字之多。蘇軾還將詩文句法引入詞中,如把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改寫成了《哨遍》,韓愈的《聽穎師彈琴詩》變?yōu)榱恕端{(diào)歌頭》。蘇東坡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的先河,突破了詞必婉媚香軟的風格樊籬,改變了晚唐五代詞的婉約作風,創(chuàng)作了一批豪邁奔放、坦率開闊的作品,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等。語言方面,蘇軾改變了花間派詞人鏤金錯采的作風,將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句,以及當時的口語融入詞中,形成了清新樸素的風格。
蘇軾的散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三家并稱,被《宋史》評為“渾涵光芒,雄視百代”。現(xiàn)存約3800篇,可分三類:一、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這些文章與蘇軾的政治生活密切相關(guān)。蘇軾繼承了賈誼、陸贄的精神,文筆縱橫恣肆,富于雄辯,他自稱作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無定質(zhì),但常行于所當行,止于所不可不止”(《答謝民師書》)。代表作有《策略》、《策別》、《策斷》、《平王論》、《留侯論》等。二、敘事記游類散文。這類文章藝術(shù)價值最高,成就遠在政論文之上。這些文章大都夾敘夾議,融議論、描寫、抒情于一爐,不拘文體、風格,因物賦形。代表作有《喜雨亭記》、《石鐘山記》、《赤壁賦》、《方山芒傳》等。三、題記、序跋、書札類。題記、序跋主要是品評詩畫,談論書法,總結(jié)創(chuàng)作經(jīng)驗,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等。書札是蘇軾與朋友或后學交游的書信,大都自由灑脫,不事雕飾。
8.《欒城集》
蘇轍(1039—1112),字子由,蘇洵次子。與其兄蘇軾同年進士。因反對變法,導致仕途時有沉浮。
《欒城集》是因其曾任中奉大夫護軍欒城而得名,共50卷,此外,還有《欒城后集》24卷、《欒城三集》10卷、《欒城應詔集》12卷,均系作者生前自編。
蘇轍的文學成就雖然不如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點,記敘文紆徐曲折,饒有情致,如《黃州快哉亭記》、《武昌九曲亭記》等。蘇軾評價他“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而其秀杰之氣,終不可沒”(《答張文潛書》)。其詩純樸、平實,但稍欠文采。
9.《山谷集》
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號山谷老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江西詩派的代表,居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之首。政治態(tài)度接近蘇軾,反對王安石的變法,因此幾度遭貶。
《山谷集》包括《內(nèi)集》30卷、《外集》14卷、《別集》20卷、《詞》1卷、《簡尺》2卷、《年譜》3卷,共70卷。《內(nèi)集》由黃庭堅外甥洪炎所編,作者手定。《外集》由李彤編寫。《別集》、《年譜》為黃庭堅之孫黃蕾編輯。
黃庭堅主張作詩要推陳出新,所謂“脫胎換骨”,他稱這種方法是“以俗為雅,以故為新”、“以腐朽為神奇”。為了區(qū)別于西昆派詩人,他還有意造拗句、押險韻、作硬語,使作品具有生新瘦硬的骨力和苦澀返甘的韻味。
以黃庭堅為首的幾位詩人,標榜學習杜甫,形成“江西詩派”,后世稱之為“一祖(杜甫)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在此理念下,作品雖然呈現(xiàn)出詩境的開拓和風骨的絕高,但又造成了生活內(nèi)容的空虛和脫離現(xiàn)實,使作品走向了片面追求藝術(shù)技巧的道路。
10.《淮海集》
秦觀(1049—1100),字少游,號邗溝居士,世人稱淮海先生,揚州高郵(今江蘇高郵)人。少年喪父,侍母苦讀,36歲中進士。在新舊黨爭中,因和蘇軾關(guān)系密切而屢受新黨打擊,先后被貶到郴州、雷州等地。作為“蘇門四學士”之一,秦觀最受蘇軾賞識。
《淮海集》共40卷,另有《別集》6卷、《長短句》3卷,收入其詩詞文賦,《淮海詞》、《淮海居士長短句》則專收其詞。
秦觀是一流的婉約派詞人,其主要文學成就也是詞。他繼晏殊、歐陽修、柳永等詞人之后,把北宋婉約詞推到了一個新階段,當時就被世人譽為“當代詞手”(陳師道《后山詩語》)。
秦觀繼承了唐五代詞的妍麗婉美,又摒棄其纖巧輕佻、無病呻吟,表現(xiàn)了個人的真實情感。他善于通過清新凄美的景色、婉轉(zhuǎn)的語調(diào),創(chuàng)造出深遠的意境,或迷離蒼茫,或凄清明麗,借以傳達細膩委婉的感傷情緒。在表達潦倒失意的凄苦心情時,他還擅長把男女間的悲歡離合、離恨別愁與個人身世的遭遇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正如清周濟的評價:“將身世之感打并入艷情。”(《宋四家詞選》)但由于內(nèi)容、題材主要是相思離別和身世之感,這就造成了秦觀詞的柔弱風格和濃郁的感傷情調(diào),氣氛也往往過于凄涼。
秦觀的詩清新婉麗,但呈現(xiàn)出精致有余、氣魄不足的風格,與他的詞相似。
11.《清真詞》
周邦彥(1056—1121),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時落魄不羈,后因獻《汴京賦》得官。由于他精通音律,晚年被宋徽宗任命為國家最高音樂機關(guān)——大晟府提舉官,負責審定音律,制樂作曲,并因此形成了一派以周邦彥為代表的所謂的“大晟詞人”。
《清真詞》又名《片玉集》,共2卷,是周邦彥的詞集。周邦彥的詞思想內(nèi)容較單薄,大多抒寫男女相思之情及懷古傷今、羈旅行役之感,如《浪淘沙漫·曉陰重》、《瑣窗寒·寒食》、《西河·金陵懷古》、《木蘭花·江云疊疊遮鴛浦》等。
周邦彥集婉約派詞藝之大成,被譽為“詞家之冠”、“詞中老杜”,是婉約派詞人的代表。詩、詞、文、賦無所不擅。但在他生前,詩、文都被詞名所掩。
周邦彥既善于以精美的辭藻創(chuàng)造意境,又善于精細刻畫、前后映照,抒情描摹精巧、縝密、典雅,還善于融化六朝小賦及唐人詩句入詞。嚴守音律,講究聲調(diào)的平仄,形成了精工富麗、音調(diào)諧美的語言風格。
周詞不僅在當時影響巨大,還開啟了南宋姜夔、張炎一派的詞風。
12.《李清照集》
李清照(1084—約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早年與趙明誠結(jié)婚后,生活一度幸福美滿,南渡后,趙明誠病逝,李清照漂泊在杭州、越州、金華等地,晚年境況極其悲慘。
李清照的作品,根據(jù)《宋史·藝文志》著錄,有《易安居士文集》7卷,另外還有《易安詞》6卷。王鵬運輯本《漱玉詞》,收詞50首,近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漱玉詞》收詞60首。
李清照作品題材主要是吟唱愛情,感嘆人生。以南渡為界,作品分為兩個時期。前期多是描寫少婦生活和閨中情趣,活潑輕快,婉轉(zhuǎn)溫麗,如“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如夢令》),“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等;后期詞作多表現(xiàn)傷感離亂、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感情,表達關(guān)心國家、眷念故土的心情,如“故鄉(xiāng)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菩薩蠻》),“空夢長安,認取長安道”(《蝶戀花》),則反映了她的凄苦生活。
李清照的詞主要是在婉約派詞家基礎上的發(fā)展,后期還兼有豪放派的風格。藝術(shù)上以抒情見長。她常常選取生活中的片段或室內(nèi)外景物入詞,熔鑄意象,極其細膩入微地展示內(nèi)心世界。抒情委婉含蓄,但又不矯揉造作,語言獨具特色,既明白如話,又流轉(zhuǎn)如珠,富有聲調(diào)美。李清照的詞被稱為“易安體”,在當時就不斷有人學習效仿。
13.《陸放翁集》
陸游(1125—1210),字務觀,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因與范成大“文字之交,不拘禮法”,世人“譏其頹放”,他索性自號“放翁”。幼年時的顛沛流離和環(huán)境熏陶,培養(yǎng)了他憂國憂民的思想。29歲中進士,因位列秦檜孫子之前被除名,秦檜死后被任用,但又因主張抗戰(zhàn),被投降派罷免。后經(jīng)四川宣撫使王炎邀請,入幕襄理軍務,這時期寫出許多愛國詩篇。離蜀后屢經(jīng)罷黜,先后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任地方官。
《陸放翁集》由《劍南詩稿》85卷和《渭南文集》50卷合編而成。《劍南詩稿》的題名是為紀念蜀中十余年的生活,收錄詩歌9300余首。詩集的內(nèi)容大多是恢復故土的愿望和決心,由于壯志難酬,詩中表現(xiàn)了詩人難以抑制的悲愴與憤慨,有些詩還無情地揭露譴責了投降派,此外,還有些反映民生疾苦、描寫農(nóng)村風光的詩篇。陸游詩篇首要的特征就是充滿了愛國熱情和浪漫主義精神,反映“氣吞殘?zhí)敗钡男坌膲阎竞汀昂礈纾W先衰”的感慨不平。其次是對投降派的堅決斗爭和諷刺。《渭南文集》是因陸游曾封為渭南縣伯,以爵名集。文集包括詞2卷、《入蜀記》6卷,其余為記、銘、序、跋之類的散文。藝術(shù)上師法曾鞏,內(nèi)容多為生活經(jīng)歷的敘述,思想感情的抒發(fā),或?qū)υ娢牡恼撜f。
陸游工詩擅詞,現(xiàn)存詞130余首。其詞風格多樣,不少作品同樣抒發(fā)了強烈的愛國情思,如《訴衷情》“當年萬里覓封侯”等;也有部分抒發(fā)個人情感的詞作,代表作《釵頭風》“紅酥手,黃藤酒”、《卜算子》“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等。
14.《范石湖集》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平江吳郡(今江蘇蘇州)人,早年貧困,中進士后,仕途卻非常順利,是南宋最為顯達的詩人。范成大是個愛國者,出使金國時,他“詞氣慷慨”,“全節(jié)而歸”,為君臣所稱道。他還關(guān)心民生疾苦,主要是繼承了白居易的新樂府精神。范成大工于詩,與尤袤、楊萬里、陸游齊名,世稱“中興四大詩人”。
《范石湖集》包括《范石湖詩集》34卷、《范石湖詞》1卷。他最有價值的詩篇,是使金時的72首愛國絕句,這組詩通過北方山川文物的描寫,表現(xiàn)了詩人的愛國思想,反映了中原人民的悲慘生活和民族感情,還通過憑吊先烈譴責統(tǒng)治者的昏庸誤國。晚年隱居石湖。范成大的田園詩也較有成就,代表作是寫于晚年的《四時田園雜興》和《臘月村田樂府》,這些詩象一首生動的農(nóng)村風俗長卷,描述了江南農(nóng)村生活的各個方面,展示了宋代豐富多彩的鄉(xiāng)土人情,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這在他以前的詩人中,是很少著墨的。尤其可貴的是,其中還有不少篇章把對農(nóng)村自然風光的描寫和對統(tǒng)治者的剝削揭露結(jié)合起來,賦予了以閑適為特征的田園詩以更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
15.《誠齋集》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江西吉安)人。因其書室名號為“誠齋”,世人稱為“誠齋先生”。他所創(chuàng)造的詩體被稱為“誠齋體”,在藝術(shù)風格方面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誠齋集》133卷,分為詩42卷、賦3卷、文87卷、附錄1卷。楊萬里曾作詩20000多首,現(xiàn)存4200余首。楊萬里的詩師法自然,直接從自然景物取材,而不是從文字上翻新出奇,所以題材方面以描寫自然景物為主。“誠齋體”的特點首先是幽默、詼諧、風趣。他往往寓感憤和諷刺于詼諧嘲笑之中。其次是豐富新穎的想象。他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特征和變化,并通過擬人的手法加以突出,使之生動而饒有趣味。第三是語言活潑自然。他繼承了民歌的傳統(tǒng),用民歌的白描手法,汲取俚語謠諺入詩,語言平易淺近,自然生動。這些特點,最后形成他詼諧幽默的獨特風格。
16.《稼軒長短句》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取“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的意思,自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青年時期聚眾抗擊金兵,后率部分人馬南下建康,希望恢復中原。南歸后,由于與投降派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在政治上一直不被重用,雖然數(shù)次上書朝廷北伐,但始終未被采納,卻屢被指派平定內(nèi)亂。由于政績突出,后來漸受信用,隨之又因所推行的改革為貴族集團所不容而遭彈劾,此后長達18年過著退隱生活。嘉泰三年(1203年),時年六十歲的辛棄疾被起用,但終因抱負不同被韓侂胄罷職,不久便抱著始終未能實現(xiàn)的統(tǒng)一愿望而與世長辭。
《稼軒詞》中的12卷本稱《稼軒長短句》,收錄辛棄疾的詞作400余首。后人從《永樂大典》等書中又輯出辛詞200余首,現(xiàn)共存辛詞620余首。辛棄疾的最大政治抱負就是打擊敵人,恢復祖國的統(tǒng)一。這種愛國思想與戰(zhàn)斗精神反映到作品中,首先表現(xiàn)在他對被分裂的北方故土的懷念和對敵斗爭的贊揚上,如《永遇樂》“千古江山”等;其次表現(xiàn)了他對南宋王朝茍安局面的強烈反感,如《摸魚兒》“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第三表現(xiàn)在他志向、才能上的自負和對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不平,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等。他的作品慷慨激昂,有不可一世的氣概,風格多樣,具有豐富的社會內(nèi)容;遣詞用句,別出心裁,既雄渾豪放,又清新婉約。陳廷焯評價說:“辛稼軒詞中之龍電。氣魄極雄大,意境卻極沉郁。”(《白雨齋詞話》)意境雄奇闊大,擅長比興寄托的手法,語言方面不僅運用古體詩的句法,還廣泛吸收散文、駢文、民間口語入詞,并善于用典。他所形成的風格被稱為“稼軒體”,影響了南宋多數(shù)詞人。
17.《白石道人歌曲》
姜夔(約1155—1221),字堯章,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因寓居漸江德清的弁山白石洞下,別號白石道人。早年孤貧,一生未仕,生活比較艱苦。轉(zhuǎn)徙于長江中下游及江淮之間,所以視野較為廣闊。
姜夔的詩詞分別輯在《白石道人詩集》和《白石道人歌曲》中。詞集之所以稱“歌曲”,是因為姜夔精通音律,與詞合樂演唱有關(guān)。
姜夔現(xiàn)存詞80余首,內(nèi)容多是記游、詠物、送別、懷人和感遇之作。這些作品流露出他對時事的關(guān)懷,但更多的是對身世飄零和情場失意的感慨,如《長亭怨慢》“漸吹盡枝頭香絮”等。金人南侵造成的破壞曾引起他的“黍離之悲”,寫出了較有現(xiàn)實內(nèi)容的《揚州慢》、《滿江紅》等詞,作品托古諷今,發(fā)出“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的感慨。
姜詞重視詞法、音律、雕字琢句、用典詠物,意境清空,格調(diào)高遠,追求完美蘊藉的情趣,并能自創(chuàng)新調(diào),上承周邦彥,下開南宋以格律為主的詞派。世人贊譽姜夔為“詞中之圣”,“如盛唐之有李杜”,“文中之有昌黎”。藝術(shù)上,姜夔善于營構(gòu)出一種清幽的意境以寄托他落寞的心情;還善于把詠物和抒情結(jié)合起來,通過暗喻、聯(lián)想等手法,賦予所吟詠的事物以動人的形象;語言上多用單行散句,聲律方面則常常用拗句拗調(diào),給人造成一種清新挺拔的感覺。
姜夔存詩約180首,初學黃庭堅,后轉(zhuǎn)學晚唐陸龜蒙,所寫的江湖經(jīng)歷的詩作,風格奇秀,感慨較深并且饒有韻味,在當時的江湖詩人中獨樹一幟,但由于缺乏獨創(chuàng)性,詩名被詞名所掩。姜夔的《白石道人詩說》,講述詩的理論和技巧,在詩話中獨樹一幟,后人評價頗高。
18.《文山先生全集》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二十歲舉進士第一即狀元。曾任江西安撫使。1275年元軍包圍臨安,他以右丞相兼樞密使的身份出使談判被拘留,押送北方至鎮(zhèn)江時逃脫,在溫州擁立端宗,轉(zhuǎn)戰(zhàn)于東南,圖謀恢復。景炎三年兵敗被俘,囚禁燕京四年后壯烈就義。
《文山先生全集》20卷,包括詩2卷,文10卷,《指南后錄》、《吟嘯集》、《集杜詩》、《紀年錄》、《拾遺》各1卷,《附錄》2卷。文天祥詩現(xiàn)存800余首。早期詩歌多為詠物、應酬之作,江湖氣息較濃,佳作不多。后期作品主要抒發(fā)力圖恢復的堅定志向和詩人崇高的愛國熱情,很多作品記錄了他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生活,以及至死不屈、大義凜然的浩然正氣。文天祥藝術(shù)上學習杜甫,慷慨沉郁,悲壯蒼涼,不雕自工,直抒胸臆,以表現(xiàn)愛國熱情和民族氣節(jié),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過零丁洋》),“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杜鵑帶血歸”(《金陵驛》)等。
其散文論政談兵,陳詞慷慨,敘事記游,各具特色。《指南錄后序》記錄他作為宋使到元談判被拘,以及逃歸的過程,情辭哀苦,悲憤激昂。
上一篇:樂府
下一篇:屈原及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