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韋旭昇
【作家簡介】朝鮮的文字發明于15世紀中葉。在此以前,文人只能以漢文寫作詩歌。15世紀以后,雖有不少朝鮮國語詩歌出現,但漢文詩仍在文人詩歌作品的數量上形成一種壓倒的優勢。具有悠久歷史的漢文詩,是朝鮮古典文學的極為豐富與寶貴的遺產。漢文詩作者中有卓越的成就并留下了一批作品傳于后世的最早的詩人,是新羅末期詩人崔致遠。說崔致遠是朝鮮漢文詩歌的鼻祖,是不過分的。
崔致遠(857—?)號孤云,又號海云,生于新羅京城沙梁部(一說是湖南沃溝),其先祖世系不詳。他自幼聰明好學,12歲時,遵循父訓到新羅的友好鄰邦唐朝求學。在人文薈萃的唐朝首都長安,他孜孜不倦攻讀經書,作詩寫賦,作品甚豐。但因他自己并不重視此時的創作,作品大多散佚。他的文才使他到唐朝的5年之后,即17歲時就中了進士,并得任中國宣州漂水縣尉的官職。之后為應“博學鴻詞科”考試,到了淮南,并在此任淮南節度使高駢的“從事”。黃巢起義,高駢被任命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崔致遠擔任他的“巡官”,為高駢寫了大量的表狀、書啟,后升任為承務郎侍御史內供奉,并得到“紫金魚袋”的賞賜,頗受唐王朝的重視。
崔致遠28歲時(公元885)以“巫峽重峰之歲,絲入中華;銀河列宿之年,錦還故國”的自豪心情,懷著對家園的思念和振興新羅的愿望,離開中國。與他友誼深篤的唐朝詩人顧云作詩送別,以“十二乘船渡海來,文章撼動中華國;十八橫行戰詞苑,一箭射破金門策”的句子,高度稱譽他的文才與成就。《唐書·藝文志》中有關于他的記載,在新羅人中他居首位。
崔致遠回國后,被任命為侍講兼翰林學士守兵部侍郎知瑞書監。886年,他向新羅國王獻上所作著詩文集28卷。894年他懷著改革政治的愿望向新羅真圣女王獻10條《時務策》。女王封給他“阿飡”的官職,卻不實行他的改革主張。眼見朝政日非,王朝統治已動搖,他毅然拋棄富城太守的職位,孤身赴伽倻山隱居。對舊王朝失望之余,他寄希望于勢將取新羅王朝而代之的王建一派,以“雞林黃葉,鵠嶺青松”之句,表示對新興勢力的贊揚。
崔致遠著作甚為豐富,有詩文萬余篇,但大多散佚。今所知者,有今體賦5首(1卷),五七言今體詩共100首(1卷),《中山覆簣集》(5卷)、《桂苑筆耕》(20卷),《帝王年代歷》。但現存者僅《桂苑筆耕》中的60篇詩及《東文選》中的少數詩篇。《三國史記》中保存了他的七言絕句《鄉樂雜詠》。朝鮮最早的傳奇集《新羅殊異傳》中有以“崔致遠”命名的一篇傳奇,寫他任職于溧水縣尉時與兩女鬼宴飲交歡的艷遇,其中有《雙女塚》一詩。學界有人因此認定此詩為崔本人所作,實則難以確考。此處不列入。
崔致遠的《桂苑筆耕》在中國有清光緒23年冬10月金陵刻經處的鋟版本,此外,《朝鮮文學史》(韋旭升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等專著中原文引用了他少量的詩篇。中國目前還沒有出版他的詩歌集。
【作品節選】
(一)東泛十首
(其一)石峰
巉巖絕頂欲摩天,海日初開一朵蓮。
勢削不容凡樹木,格高唯惹好云煙。
點蘇寒影妝新雪,玉清音噴細泉。
靜想蓬萊只如此,應當月夜會群仙。
(其二)杜鵑
石罅根危葉易乾,風霜偏覺見摧殘。
已饒秋菊誶秋艷,應羨巖松保歲寒。
可惜含芳臨碧海,誰能移植到朱欄?
與凡草木還珠品,只恐樵夫一例看。
(其三)山頂危石
萬古天成勝硺磨,高高頂上立青螺。
永無飛溜侵凌得,唯有閑云撥觸多。
峻影每先迎海日,危形長恐墜潮波。
縱饒蘊玉誰回顧?舉世謀身笑卞和。
(二)秋夜雨中
秋風唯苦吟,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燈前萬里心。
(三)和友人除夜見寄
與君相見且歌吟,莫恨流年挫壯心。
幸得東風已迎路,好花時節到雞林。
(四)海邊春望
鷗鷺分飛高復低,遠汀幽草欲萋萋。
此時千里萬里意,目極暮云翻自迷。
(五)海邊閑步
潮波靜退步登沙,落日山頭簇春霞。
春色不應長惱我,看看即醉故園花。
(六)暮春即事
東風遍閱百般香,意緒偏饒柳帶長。
蘇武書回深寒盡,莊周夢逐落花忙。
好憑殘景朝朝醉,難把離心寸寸量。
正是浴沂時節日,舊游魂斷白云鄉。
(七)東風
知爾新從海外來,曉窗吟坐思難裁。
堪憐時復搖書幌,似極故園花欲開。
(八)登潤州慈和寺
登臨暫隔路岐塵,吟想興亡恨益新。
畫角聲中朝暮浪,青山影里古今人。
霜摧玉樹花無主,風暖金陵草自春。
賴有謝家余景在,長教詩客爽精神。
(九)再經盱眙縣
孤蓬再此接恩輝,吟對秋風恨有違。
門柳已凋新歲葉,旅人猶著去年衣。
路迷霄漢愁中老,家隔煙波夢里歸。
自笑身如春社燕,畫梁高處來又飛。
(十)將歸海東巉山春望
目極煙波浩渺間,曉鳥飛處認鄉關。
旅愁從此休凋鬢,行色偏能助破顏。
浪蹙沙頭花樸岸,云妝石頂雪籠山。
寄言來往鴟夷子:誰把千金解買閑?
(十一)酬進士楊贍送別
海山遙望曉煙濃,百幅帆張萬里風。
悲莫悲兮兒女事,不須怊悵別離中。
(十二)酬吳巒秀才惜別
榮祿危時未及親,莫嗟岐路蹔勞身。
今朝遠別無他語,一片心須不愧人。(其一)
殘日寒鴻高的的,暮燈汀樹遠依依。
此時回首情何恨,天際孤帆沖浪飛。(其二)
(十三)留別女道士
每恨塵中厄官途,數年深喜識麻姑。
臨行與為真心話,海水何時得盡枯?
(十四)古意
狐能化美女,貍亦作書生。
誰知異物類,幻惑同人形。
變化尚非艱,操心良獨難。
欲辨真與偽,愿磨心鏡看。
(十五)蜀葵花
寂寞荒田側,繁花壓柔枝。
香輕梅雨歇,影帶麥風欹。
車馬誰見賞,蜂蝶徒相窺。
自慚生地賤,堪恨人棄遺。
(十六)夜贈樂官
人事盛還衰,浮生實可悲。
誰知天上曲,來向海邊吹。
水殿看花處,風欞對月時。
攀髯今已矣,與爾淚雙重。
(十七)江南女
江南蕩風俗,養女嬌且憐。
性冶恥針線,妝成調管弦。
所學非雅音,多被春心牽。
自謂芳華色,長占艷陽年。
卻笑鄰家女,終朝異機杼。
機杼縱勞身,羅衣不到汝。
(十八)題伽倻山
狂奔疊石吼重巒,人語難分咫尺間。
常恐是非聲到耳,故教流水盡籠山。
(十九)贈金川寺主人
白云溪旁創仁祠,三十年來此住持。
笑指門前一條路,才離山下有千岐。
(二十)贈智光上人
云畔結精廬,安禪四紀余。
筇無出山步,筆絕入京書。
竹架泉聲緊,松欞日影竦。
境高吟不盡,瞑目悟真如。
(二十一)臨鏡臺
煙巒簇簇水溶溶,鏡里人家對碧峰。
何處孤帆飽風去,瞥然飛鳥杳無蹤。
(二十二)芋江驛亭
沙汀立馬待回舟,一帶煙波萬古愁。
直得山平兼水渴,人間離別始應休。
(二十三)鄉樂雜詠之一《月顛》
肩高項縮發崔嵬,攘臂群儒斗酒杯。
聽得歌聲人盡笑,夜頭旗幟曉頭催。
【作品鑒賞】中國唐代,詩人如群星涌出,詩壇一片繁榮。崔致遠作為新羅人而在此時期來到中國發奮求學。在這蔚然詩風吹拂熏陶下,他成為一枝異國獨秀。他的詩也從而成為了朝鮮漢文詩滔滔洪流的一個清澈可喜的源頭。此處所選輯的作品,代表了他詩歌內容的幾個主要方面和他的藝術成就。
《東泛十首》是崔致遠在唐中和四年,即他離開中國前一年奉使東泛泊舟于大珠山下所作的,全為七律。此處選其中的三首。作品以景物為題,但每篇都體現出了作者的思想境界和心情。《石峰》中的“巉巖絕頂欲摩天”是詩人志向崇高,卓爾不群的象征,“勢削不容凡樹木,格高唯惹好云煙”就更為具體地體現出了他不愿與凡夫俗子同伍,希望與德高望重者為友的心情。《杜鵑》以此類植物所處的貧瘠地方和它的艷美自喻,“可惜含芳臨碧海,誰能移植到朱欄?”隱含懷才不遇的牢騷。崔在唐雖因文才而升官受祿,但身處異國他鄉,總有不能盡其才施其能的郁郁心情。回到大海彼岸的祖國,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才是他的人生目的,這兩句正是這種心情的寫照。末句“只恐樵夫一例看”更表現出他對“屈才”的擔憂。《山頂危石》中的“縱饒蘊玉誰回顧?舉世謀身笑卞和!”也是從這種思想出發的,只不過朝牢騷、不滿、譏諷世情方面進了一步。
《東泛》10首以七律寫成,對仗工整,格律嚴謹,表達委婉含蓄,深得唐詩風格。
五絕《秋夜雨中》慨嘆身在異國的“少知音”,吐露懷念家園的思鄉情——萬里心。《和友人除夜見寄》中的“好花時節到雞林”一句表達了他盼望回歸祖國雞林(新羅的別稱)的迫切心情。以下兩首七絕《海邊春望》、《海邊閑步》中的“此時千里萬里意”、“看看即醉故園花”以及七律《暮春即事》中的“難把離心寸寸量”、“舊游魂斷白云鄉”兩句,都是體現深沉的思鄉心情的動人佳句。七絕《東風》,因風而想到地處東方海外的故鄉,想象春到故園的美景,用一種和上述幾首詩不同的色調涂繪出了同樣的思土懷鄉之意。
七律《登潤州慈和寺》、《再經盱眙縣》是涉及中國地域和古跡的作品。潤州在今蘇南部分地區,六朝金粉的金陵(南京)鄰近此處。對于生活在唐代的崔致遠,六朝的興亡雖已為陳跡,但也不是太遙遠的事,傷古懷今,他沉潛在中國的史跡中,暫時忘卻了他鄉異客的處境。在《再經盱眙縣》中,他雖有蒙恩受祿的喜悅,卻仍念念不忘故國家園:“路迷霄漢愁中老,家隔煙波夢里歸”。
崔致遠身居中國16載,正值他精力旺盛、勤于寫作之年。一首首詩中流露出的這些思想感情,都可以看出這位新羅詩人眷念故土的愛國之心。歸國后他力圖挽回國勢而莫能展其才能,憤而隱遁,是可以理解的。
由第10首的《將歸海東巉山春望》到第13首的《留別女道士》,寫他將回新羅時的欣喜和與中國友人的離情別意。“旅愁從此休凋鬢,行色偏能助破顏”,闊別家鄉16年,他是含笑踏上歸途的。“酬送別”、“酬惜別”等兩詩技巧尚佳,但感情不夠深刻,這是可以理解的。歸家的喜悅勝過了離開異國的別意。唯有《留別女道士》一首,似乎包含著異性之間的特殊感情:“臨行與為真心話,海水何時得盡枯?”很有點海誓山盟的味道。崔詩中鮮有表現愛情者,或許這詩背后隱藏著一段他在中國的風流韻事,也未可知。
《古意》、《蜀葵花》、《夜贈樂官》都是憤郁之作。崔致遠滿懷報國之志,愿獻身于振刷政治。但處于崩潰期的新羅王朝已是久病難治了。腐敗無能的朝廷和混亂黑暗的官場現象,使他有才而莫能施,有志而莫能伸。五古《右意》一反他委婉含蓄的表現法,用詛咒和詈罵的方式揭露種種貌似美女、書生而實則奸猾如狐貍的偽君子,指斥他們為“異物”,是化為人形的魑魅魍魎,表現的是詩人的“憤”。格律不嚴的古體,也很適合作者所要表達的這種情緒。五律《蜀葵花》則與此不同,它以詠物抒情的方式表現了詩人的“怨”:“寂寞荒田側”的境遇,清幽高雅的形象,處地不佳,遭貴人遺棄,被浪子欺凌。此詩是因物而怨,而五律《夜贈樂官》則是因人而“悲”。是詩人歷經坎坷之后的對既往的一種黯然的回顧,是和藝術高明而地位不高的樂官的一種同病相憐、同苦共悲的哀嘆。
五古《江南女》詠一個好逸惡勞的輕浮女子,描寫了她的慵懶和冶蕩的性格,并借她之口反襯出“終朝弄機杼”的鄰家女子的勤勞辛苦,表示出詩人對勞苦人的同情。
七絕《題伽倻山》是最典型地表現崔致遠隱遁思想的作品。山泉奔躍轟響,人語難分,在作者的心目中,似乎是大自然有意安排下這樣一個擋住官場是非之聲的“流水籠山”的環境。寫景既生動真切,擬情又巧妙含蓄,是崔詩中常為人傳誦的佳作。《贈金川寺主人》、《贈智光上人》是詩人寫給僧人的作品。“才離山下有千岐”、“瞑目悟真如”的句子,含有崔避世隱居、返樸歸真的思想傾向。
七絕《臨鏡臺》以“鏡里人家”之靜,顯“孤帆飽風”之動,以“煙巒簇簇”之緩,襯“飛鳥無蹤”之疾,動靜相間、舒疾相映,寫景繪境,令人神往。《芋江驛亭》景中寓情,以“山平水渴”而盼望免除“人間離別”之苦,可謂別出心裁,既切題而又意味深長。
《鄉樂雜詠》以七絕寫成,共有五首,是崔致遠描繪民間藝術的作品。新羅民間流行一種假面舞,常在正月十五或端午節演出,被稱為“鄉樂”。崔所寫五首(《金丸》、《月顛》、《大面》、《束毒》、《狻猊》)分別寫舞蹈中的五個角色的形象。此處所選的《月顛》繪出了這一角色的動作姿態,對這一形象所代表的儒生也作了嘲弄。這群儒生“肩高項縮”,一副矯揉造作、脅肩謟笑和酗酒喧鬧的丑態,引人發笑。全詩表現出對儒生的譏諷態度,充滿鄉土味,是崔詩中的最富于民間氣息的作品。
上一篇:鄧慶生《山嘉納》東方文學名著鑒賞
下一篇:元文琪《巴哈爾詩選》東方文學名著鑒賞